:::
堆積作用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堆積作用
教育Wiki
目錄 |
定義
- 「堆積作用」是指地表堅硬物質(如:岩石)受到長期物理風化、化學風化、侵蝕作用後,其產物細末受到的表外營力的搬運作用開始移動,當外營力(如:河流水力、風力)開始發生速度降低的現象,會有部分較重的物質開始掉落沉積,久而久之便有堆積的效果。(註1)
外營力
1. 水流堆積:
- 在水流減速而產生的沉積過程中,大、比重大的物質會先發生沉澱、沉積的現象,而粒徑小、比重小的則會在較晚發生沉積現象,當水流中含有大量泥沙時,越靠近河川末端,流速越低,也越容易發生堆積現象,如此便會形成沖積平原。
2. 風力堆積:
- 風對於砂石的搬運過程,會因為氣壓差的逐漸降低,或者風的行徑路線上有明顯的巨大障礙物,而發生風速遞減的情形,一旦風速發生降低,由礫漠等大量風化地區帶來的沙土便會開始沉降,發生堆積的現象。黃土高原便是風力漸落後的堆積證據。
3. 冰川堆積:
- 冰川堆積分為冰河地形堆積和冰水堆積兩類,冰河堆積是指原先冰河遺跡位置的底部,會殘留許多由冰河緩慢所搬運的,大小顆粒不等的殘破碎石堆,石頭因長期受到冰川壓力以及摩擦,稜角都不明顯,此種冰磧地形土壤較為貧瘠,不適合農業種作;而冰河溶解的過程中,將原先沉積在冰河底部、比碎石更小的微粒,由溶解的冰水將其慢慢搬運至冰河的外部周遭,而形成冰河外洗的堆積地形,此種養分較高較適合農業耕作。(註2)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堆積作用
- 英文關鍵字:deposition
參考文獻
- 註1:石再添。地學通論。國立空中大學。 P.114~P.116
- 註2:何金鑄。地學通論。自行出版。 P.171~P.172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