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存本能(Eros)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生存本能(Eros)


教育Wiki

定義

佛洛依德(Freud)認為:驅使心智生命的力量則衍生自兩種主要的本能:愛欲 ( Eros ) ,或稱生存本能,以及死亡慾(Thanatos ) ,或稱死亡本能。

佛洛依德的驅力觀點隨時間而變,早先界定 ego本能(ego-instincts ) 諸如饑餓和攻擊,目的是保存個體生命,而性本能,其存在則是為確保種族延續。其後他將其總稱界定為「愛慾」 ( Eros ) ,即生存本能,其能量則稱為「性源能」(Libido,或直譯「力比多」)。

生存本能之目的,在求取生存及繁殖後代,如餓、渴及性等歸諸在此,產生之多種多樣的機體本能包括性愛本能,內容為數很多。每一種生存本能的目的,都是在於使個體的個別器官得到享受,它們結合之整體,則具有保存種族生存的力量。

生存本能可以指涉所有行為之正向和建設性的層面,包括身體驅力(性、飢餓和渴)和文化的創造要素(藝術、音樂和文學等)。但是,這些活動也可能同時具有破壞性,這種情形則源自死亡本能。

在許多情況下,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是既相等又相對的力量。佛洛依德認為,生存本能,乃成為把事物聚集一起以創造新的聯合體(new unities)的驅力,在性慾中,愛慾的出現是最為確定且無庸置疑的,佛洛依德因而將「生存本能」視為:「把兩種(性慾與愛慾)存有為了繁衍目標而聚在一起的力量。」

然而,由於佛洛依德認為本能是融合性的,在現實實務中,性慾也同時包含某些死亡本能。佛洛依德從己身的男性、異性戀觀點,將性行為描述成一種攻擊動作(亦即插入動作),以成為最深度的親密。他認為所有的衝動,不管是性的,或非性的,都有類似的混合性質。

參考文獻

呂俐安等譯(1998)。臨床心理學:概念、方法與專業 Clinical Psychology:Concepts,Methods & Profession(E. Jerry Phares原著)。台北市:五南。

李永熾譯(1989)。精神分析導引(宮城音彌原著)。台北市:水牛。

陳登義譯(2006)。客體關係入門-基本理論與應用 An Introduction to Object Relations(Lavania Gomez原著)。台北市:五南。

鄭泰安譯(1991)。精神分析入門(Goaeph Rosner原著)。台北市:志文。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