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43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因時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夫聖人作法而萬物制焉,賢者立禮而不肖者拘焉。制法之民,不可與遠舉;拘禮之人,不可使應變。耳不知清之分者,不可令調音;心不知治亂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必有獨聞之耳,獨見之明,然後能擅道而行矣。 〔注解〕 (1) 法度:法律和制度。 (2) 節:限制、控制。 (3) 時變:時局的變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得志、得到賞識。《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傳.序》:「世以混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漢.王充《論衡.逢遇》:「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
利令智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太史公1>曰:「平原君2>,翩翩3>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4>。鄙語5>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6>邪說,使趙陷長平7>兵四十餘萬眾,邯鄲8>幾亡。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 〔注解〕 (1) 太史公:司馬遷(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人。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後因李陵降匈奴事,遷為之辯護,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以刑後餘生完成《太史公書》,後世稱《史記》。 (2) 平原君:趙勝(?∼西元前351),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
綱舉目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漢.鄭玄〈詩譜序〉(據《詩經.卷首》引)欲知源流清之所處,則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傍行而觀之。此詩之大綱也。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於力則鮮,於思則寡,其諸君子亦有樂於是與!
深思熟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傍,吟詩唱歌,神色十分憔悴,一個漁父看到他,問道:「你為什麼到這裡來呢?」屈原答:「整個世界是那麼汙,所有人都迷迷糊糊,只有我一個人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到這裡。」漁夫勸他說:「真正的聖人應該是可以順應大環境的,既然世間混,眾人皆醉,你不如就隨波逐流,與世浮沉;為什麼要『深思高舉』,而讓自己流放到此地?」意思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必想得太深遠,也不必堅持高尚的行為,以免徒增自己的痛苦。「熟慮」之「熟」為仔細、精詳的意思,此一詞語見於《史記.卷七二.穰侯列傳》。穰侯為戰國秦昭襄王的舅舅,昭襄王在位時以他為相。當時穰侯為擴張秦國領土而欲攻魏,於是派兵包圍魏都大梁。魏國大夫須賈為使其退兵,前往求見...
濯纓濯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兮,可以濯我足。』」比喻受人敬重或輕蔑,均由人自取。或比喻超脫於世俗之外。
淵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水的源頭。《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管寧傳》:「測其淵源,覽其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憎恨。如:「嫉惡如仇」。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王夷甫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口未嘗言『錢』字。」唐.孟郊〈投贈張端公〉詩:「嫉邪霜氣直,問俗春辭柔。」
瞭如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王坦《琴旨.卷下.變聲清聲辨》:「今以各絃度所得七清聲之位,詳載於各絃之下,列圖如左,而正變、清之聲固瞭如指掌矣。」
一氣呵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沙白鳥飛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酒杯。」此詩非但每一個句子都合於詩律,甚至是每一個字都不偏不倚地恰到好處,因此全詩首尾貫通,氣勢流暢。猛然讀來,感受不到刻意作對的工巧,細細剖析之後,才會發現其實每一字都對得絲毫不差。胡應麟稱此詩的用字與造句只有杜甫一人可作,不但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故盛讚其為曠世之作。胡氏以為杜詩鍛鍊字句,使其合律,故全詩得以「一意貫串,一氣呵成」,即言此詩似乎是一口氣寫作完成的,不但寫景抒情之情思貫串無隙,且由景轉情亦順流暢達。胡應麟文中的「一氣呵成 」就用來比喻文章的氣勢流暢,首尾貫通;後則又引申用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