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居心叵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心叵測」係由「居心」及「叵測」二語組合而成。 「居心」見於《三國志.卷五九.吳書.吳主五子傳》。三國時的孫登是吳主孫權的長子,年少時便顯露才德。貴為太子的他,為人十分親和,對待部屬像對待朋友一般,出外獵時盡可能的不擾民,不踐踏農人作物。另外,他事母至孝,親生母親贈予的衣物,必定沐浴後才恭敬地穿上。但可惜在他三十三歲那年,就因病過世了。晉朝陳壽替孫登立傳,並評論說:「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也就是說從孫登這個人的存心,就知他足以發揮出盛美的德行。 「叵測」則見於《新唐書.卷二○○.儒學列傳下.尹愔》。唐朝人尹愔天資聰敏,他的老師王道珪曾經說:「我這麼多學生裡,就尹生的反應最難預料。」...
狐假虎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 (1) 虎:一種形似貓而體形碩大的動物,全身黃褐色,具黑色條紋。性凶猛。獨居,善游泳。於夜間獵,以鹿、羊、豬等為食。 (2) 狐:一種形似犬的動物,較犬而小,體瘦,面部較長。吻尖突,耳朵三角形。尾大而長,毛多為赤黃色。性聰明敏感,喜食野鼠、鳥類、家禽等。 (3) 長百獸:為百獸之長,即作百獸之王。長,音ㄓㄤˇ。 (4) 逆:違逆,違背。 (5) 走:逃跑。〔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戰國策.楚策一》、《春秋後語》(據《太平御覽.卷九○九.獸部二一.狐》引)、漢.劉向《新序.卷二.雜事》
天馬行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武帝時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詔司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用來祭祀天地、宗廟等,典源所收為第十章〈天馬〉。根據《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記載,這首詩作於元三年,漢武帝因為在渥洼水得到一匹西域大宛所產的良馬,傳說是天帝所乘的神馬子孫,而取名為「天馬」。詩中描述天帝賜與的天馬,奔馳時一副意氣昂揚灑脫不拘的樣子,而且速度快到像在天上飛一般。後來「天馬行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文才氣勢豪放不拘。多用於詩文書法方面。例如明.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即以「天馬行空」來形容薩天錫的才思。亦用來形容浮誇不著邊際。
流連忘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梁惠王下》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脩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巡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 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1>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2>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3>謂之『荒』,樂酒無厭4>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
竭澤而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涸澤而漁注音︰ㄏㄜˊ ㄗㄜˊ ㄦˊ ㄩˊ漢語拼音︰hé zé ér yú釋義︰即「竭澤而漁」。見「竭澤而漁」條。 01.《宋書.卷七○.袁淑列傳》:「是由涸澤而漁,焚林而,若浚風之舞輕籜,杲日之拂浮霜。」 參考詞語︰乾澤而漁注音︰ㄍㄢ ㄗㄜˊ ㄦˊ ㄩˊ漢語拼音︰gān zé ér yú釋義︰即「竭澤而漁」。見「竭澤而漁」條。 01.漢.劉向《說苑.卷一三.權謀》:「焚林而田,得獸雖多,而明年無復也;乾澤而漁,得魚雖多,而明年無復也。」 參考詞語︰竭水搏魚注音︰ㄐ|ㄝˊ ㄕㄨㄟˇ ㄅㄛˊ ㄩˊ漢語拼音︰jié shuǐ bó yú釋義︰即「竭澤而漁」。見「竭澤而漁」條。 0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畜養禽獸或種植草木果蔬的地方,古代多指帝王遊樂獵的園林。《說文解字.艸部》:「苑,所以養禽獸。」如:「鹿苑」、「上林苑」。南朝宋.謝靈運〈石門岩上宿詩〉:「朝搴苑中蘭,畏彼霜下歇。」宋.劉子翬〈汴京紀事〉詩:「內苑珍林蔚絳霄,圍城不復禁芻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鷹鷲目隼科鳥類的通稱。翼狹長且前端尖銳。性情凶猛,反應敏銳,飛行速度極快,常被訓練作為獵的工具。分布廣泛,大約有六十種左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屬西南僰撣族系,散布於大陸地區廣西北部山區深處,以種山、獵為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獵。通「畋」、「田」。《周禮.春官.小宗伯》:「若大甸,則帥有司而饁獸于郊,遂頒禽。」唐.賈公彥.疏:「大甸者,天子四時田獵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稱春天或秋天的打獵為「蒐」。《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皆於農隙以講事也。」
1.獵。《穀梁傳.昭公八年》:「秋,蒐于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