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1.19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日本歷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1.2.6 奈良時代1.2.7 平安時代1.2.8 鎌倉時代1.2.9 南北朝時代1.2.10 室時代1.2.11 戦国時代1.2.12 安土桃山時代1.2.13 江戸時代1.2.14 明治時代1.2.15 大正時代1.2.16 昭和時代1.2.17 平成時代1.3 歴史認識・歴史叙述1.4 脚注1.5 参考文献1.6 関連項目1.7 外部リンク1.8 註解 日本歷史 時代区分<font color=FF7C50></font>日本の歴史における時代区分には様々なものがあり、定説と呼べる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用來挖掘土地的農具。三國魏.曹植〈藉田賦〉:「名王親枉千乘之體于隴畝之中,執鉏钁于畦之側。」
林海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尿病、腦中風、肺炎所苦,2001年12月1日11時46分因器官衰竭辭世。1918 出生於日本大阪絹笠回生醫院1921(3歲) 隨父母返回台灣在頭份及板橋居住1923(5歲) 隨父母到北京定居城南1925(7歲) 進入廠甸師大第一附小就讀1931(13歲) 病逝於北京日華同仁醫院1934(13歲) 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就讀1937(19歲) 正式擔任《世界日報》記者主跑婦女新聞1939(21歲) 5月13日與夏承楹在北平協和醫院禮堂結婚1940(22歲) 轉入北平師範大學圖書館擔任圖書編目工作1948(30歲) 返回故鄉...
芥川龍之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芥川龍之介,號「澄江堂主人」,筆名「我鬼」,日本小說家。1892年3月1日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父親新原敏三在京橋區入船八丁目以販賣牛奶為生。他出生7個月後母親即患上精神病,他被送到母親的娘家撫養,後來成為舅舅的養子,遂改姓芥川。1913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期間開始寫作。畢業後靠著教授英文和作報紙編輯來維持生計。1914年他發表了短篇小說《羅生門》,但並沒有受到重視。1916年他在《新思潮》雜誌發表短篇小說《鼻子》,夏目漱石讀了這篇作品之後非常讚賞,對他多方關懷。這段時間他也開始創作俳句。1918年...
夏目漱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夏目漱石日語寫法日語原文 夏目漱石假名 なつめ そうせき羅馬字 Natsume Sōseki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作家。 生平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なつめ きんのすけ),生於江戶的牛込馬場下橫(今東京都新宿區喜久井)一個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1874年,七歲,入淺草壽的戶田學校。夏目自幼喜歡漢學,14歲開始學習中國古籍,少年時...
李碧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安門舊魄新魂(小說)20)滿洲國妖艷--川島芳子(小說)21)不但而且只有(散文)22)四條河原花月(散文)(未出版)23)怪談繪卷(十五個短篇)24)江湖(散文)25)變卦(散文)26)霸王別姬(小說)(新版本)27)南泉斬貓(散文)28)好男人不過是一瓶好的驅風油(長短句)29)恨也需要動用感情(長短句)30)中國男人(散文)31)水袖(散文)32)誘僧(小說、長版本)(又名:破戒)33)草書(散文)34)潑墨(散文)35)泡沫紅茶(散文)36)蝴蝶十大罪狀(散文)37)礦泉水(散文)38)基情十一刀(散文)3...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苗科技研究所動物醫院動物疾病診斷中心 簡史1924年創校,初名高雄州立屏東農業補習學校,於屏東郡黑金(現今復興路橋下屏東夜市),招收第一期三年制農業科學生。日籍校長鳥居武男接掌校政。1928年更名為高雄州立屏東農業學校,由三年制改為五年制,招收國小畢業生,設農業科、畜牧科1945年更名為「台灣省立屏東農業職業學校」1954年於屏東市民生東路校區(現今國立商業技術學校區)成立「台灣省立農業專科學校」1964年更名為「台灣省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1989年遷校,由屏東市校區(移撥屏東教育大學)遷至目前的內埔校區,佔地283餘...
狂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日本鎌倉、室時代的古典戲劇。與能劇同時發展,在江戶時代確立了大藏流、鷺流、泉流,而成為幕府式樂之一。多以詼諧開闊的手法描繪人性的高低。
隰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靠近水邊的低溼地方,可供畜牧。《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原防,牧隰皋。」晉.杜預.注:「隰皋,水岸下濕,為芻牧之地。」
沿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流或逆流。唐.獨孤及〈雨晴後陪王員外泛後湖得溪字〉詩:「沿泝任舟楫,歡言無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