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50.03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林海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觀點3 著作4 評價 生平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苗栗,出生於日本大阪,長於中國北平,成就於台灣。林海音的父母曾渡日本經商,不久即返台,當時臺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北京城的種種影響了她的童年,日後也帶給她無盡的鄉戀。林海音畢業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木或竹子叢生的地方。如:「竹林」、「樹林」、「森林」、「防風林」。
同類的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如:「碑林」、「儒林」、「藝林」。
像樹木一樣地密集。如:「高樓林立」。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如:「噪音」、「雜音」、「擴音」、「消音」、「樂音」、「音色」。
消息。如:「回音」、「佳音」、「福音」、「音信全無」。
腔調。如:「口音」、「鄉音」。
字的聲韻。如:「字音」、「注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鄰陸地,比洋小的水域。如:「黃海」、「南海」、「地中海」。
內陸的大湖或人工湖。如:「青海」、「裡海」。
比喻數量龐大的事物。如:「花海」、「火海」、「人山人海」。
大的。如:「海量」、「誇下海口」。
領域。如:「苦海無邊」、「學海無涯」。
與海洋有關的。如:「海員」、「海事」、「海軍」。
海報:貼在街頭或公共場所,上有圖畫和文字,具有宣傳、廣告作用的大型紙張。如:「此處不可張貼海報。」
海關:設在機場、港口,對進出口貨品、行李進行檢查並徵收關稅的機關。如:「他是海關的檢查員。」
蕭麗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眾的喜愛,且暢銷至今。 評價:女性小說家在台灣文壇上從來沒有缺席過,從日治時代的楊千鶴到五O年代的林海音、潘人木、聶華玲,以及晚一些的於梨華、陳若曦,台灣女作家都有亮眼的表現。不過,早期女作家大都是個別現象,到了一九七O年代末期,台灣女作家卻在文壇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風潮。有些學者把女作家在台灣引領文壇的現象分為三個時期,其中,一九七O年代中葉到八O年代初期是「閨秀文學」席捲文壇的時期,所謂「閨秀文學」,是指當時女性作家的小說內容多半著墨於男女情愛和婚姻問題,在這批「閨秀」作者中,蕭麗紅深受注目。蕭麗紅的作品只有五部,書中...
齊邦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年演講DVD《我對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研究的看法》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年翻譯《城南舊事》英譯 林海音原著,殷張蘭熙、齊邦媛翻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1992年 評價著作有編選、翻譯、文學評論、散文等多種,致力引介英美文學到台灣,並將台灣文學英譯推介到西方世界,被譽為台灣文學的知音。齊邦媛主編《中華民國筆會季刊》(THE TAIPEI CHINESS PEN),及參與《台灣現代華語文學》(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aiwan)英譯計畫,推動英譯吳濁流、王禎和、黃春明、李喬、鄭清文、...
鄭清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文學觀點3 著作4 評價5 引用參考 生平鄭清文,民國二十一年出生在桃園的李姓農家。翌年,由舅父收養,取名鄭清文。七歲入小學,受日本教育。光復後,在台北讀初中時才開始學習中文。民國四十三年考上台大商學系。民國四十七年在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報副刊」發表處女作「寂寞的心」。以後,陸續發表許多新作。民國五十一年,「文星雜誌」舉辦創刊五週年紀念徵文,鄭清文以短篇「我的傑作」獲獎,從此奠定寫作信念。民國四十九年,退伍後回華南銀行復職,並與陳淑惠女士結婚。他的小說從六十年代開始集結出版。「簸箕谷」、「故事」、「校園裡的...
殷張蘭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d Other Stories)、《智慧的燈》(Lanp of Wisdom)、《城南舊事》(林海音原著,殷張蘭熙、齊邦媛翻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2年,林語堂先生和殷張蘭熙女士創辦《中華民國筆會英文季刊》(The Chinese Pen Quarterly)。齊邦媛基於交情和使命感,參與筆會的翻譯工作,挑選臺灣文學佳作譯成英文,向全世界引薦中文作品,並與殷張蘭熙合作完成德文版《中國當代短篇小說選集源流》,使在德國研習中文的讀者,有了具體可考的臺灣文學資料。 評價殷張蘭熙應是台灣最早有系統作台灣文學英譯的人,...
張秀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虔誠天主教徒,其作品中從不諱言其自身的宗教信仰,並深以為天主教徒為榮。文藝創作開始得很早,與同輩作家林海音一樣,都崇拜欣賞京派女作家凌淑華及英國意識流作家吳爾芙等,並從中吸取創作養份。她說過:「自生活的最細微處,反映出那顛撲不破的真理」。她早期寫作題材,多屬幻思夢想等個人悲喜,風格雋逸空靈,透發著濃重的傷感與幽怨,字裡行間帶一種煙水迷離的韻緻。而在經歷人生種種磨難的中年之後,寫作文風逐漸貼近現實,更注重真實生活所能帶來的啟發,擅長於微小的日常瑣事中見微知著,從一粒細砂,一片花瓣,一點星光,尋覓出對人生的深厚啟示。她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