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28.01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將似的經驗,與新知的事物相比,從其相同或相似之處中,求得了解的推論方法。
2.指可隨時間連續變化的量,亦即任何時間它的量是連續的。自然界大部分現象的變化,如光影的明暗、人說話音量的大小都是比。相對於數位而言。
化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原則」是重要的教學原則之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輔導學生利用舊經驗與新經驗之間的似點幫助新經驗的學習,或是將多個似經驗歸納成一個概括性的說明,即是化原則的應用。
  化原則之發展是依據心理學上的「統覺作用」(apperception),即是指個體根據舊有的經驗來解釋新事物,並且融合新經驗,使其成為一有組織的機體。此種作用實際上不僅止於「以舊釋新」的功能,因為在此一機體組織的過程中,除了新經驗固然為舊經驗所同化,而舊經驗亦為新經驗所證實,或修正,其中甚而包含分析、比對、判斷、選擇、評估等作用。對人的學習而言,化作用的意義乃在於透過舊經驗的擴大,從同事物中析出似之...
以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這點推想到其他似的情況。《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先生不信,揀幾個島名試試他,果然記得,那真沒法難他了。以此推,可見淺近的物理學,生理學等,他都曉得。」
比論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論證由兩個或多個事項之間的比較開始,如甲事項和乙事項相比,由於甲和乙之間已具有相似的特質A、B和C,因此就以此為基礎,推論甲和乙必然也具有似的特質D,雖然甲和乙之間究竟是否有特質D尚待觀察和證實。
  比論證的特點是其結論永遠不是決定性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證實,因為縱使甲和乙之間有許多相同的特質A、B和C,但不表示兩者必然同時具有相同的特質D。比論證也有其限制,因為兩相比較的事項終究不是同一事項,兩者相似的性質必然會有窮盡之時,故依兩者已知的相同特質來推斷兩者有未經證實的相同特質終有很高的臆測性。
  比論證常出現在神學的討論中,如將鐘錶和人的眼睛相比...
諸如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此相似的許多事物。《程乙本紅樓夢》第一六回:「自此,鳳姐膽識愈壯,以後所作所為,諸如此,不可勝數。」《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諸如此的笑話,不一而足。」
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內容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   所謂認知型(或「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是指個人在面對問題情境時,經由知覺、記憶、思維等內在心理活動從而處理與組織訊息時,在行為上所表現的一種習慣性特徵。認知型所指者是外顯行為。分為場獨立型及場依賴型。 內容   在實驗心理學上,對認知型研究貢獻最大的是美國心理學家魏特金(Witkin,1...
垃圾分與資源回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廢棄物(一般稱為垃圾)是人生活與各種產業活動無法避免的產物;前者稱為一般廢棄物,後者稱為事業廢棄物。在農業社會,人生活所產生的廢棄物主要為廚餘,而且產量有限,但是一旦轉化成為現代的技術型社會體系,由於講究集中、大型、有效、便利、大量生產消費,廢棄物的種及產量激增,而處理廢棄物的技術與管理制度卻遠為落後,再加上現今社會中,人們隨意浪費資源,「消費-丟棄」的生活型態,造成資源的過度消耗與垃圾問題的日趨嚴重。按民國八十一年(1992)的統計,臺灣地區該年垃圾總量約為八百萬公噸,平均每日約產生二萬公噸,每人每日產生一.○九公斤垃圾。而在這些垃圾中,約有百分之四十六的成分是屬於可回收的資源性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差不多,大致相似,或部分相等但非全等。如:「只要能切實抓住重點,所有似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漢.王充《論衡.說日》:「月一旦夜行二萬六千里,與晨鳧飛,相似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敗壞同,對群體有害。《詩經.大雅.桑柔》:「大風有隧,貪人敗。」
2.團體中品德敗壞、墮落的人。如:「為人處世須端正,千萬不可淪為社會敗。」漢.揚雄《太玄經.卷三.應三》:「日彊其衰,惡敗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諸公莫怪學生說,這少卿是他杜家第一個敗。」
交通工具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交通工具的種大致可分為陸上、海上及空中的交通工具。陸上的交通工具•單車•人力車•汽車•貨車•的士•巴士•小巴•鐵路•輪椅•氣墊船水上的交通工具•水上電單車•輪船•快艇•雙體船•輪椅•氣墊船空中的交通工具•熱氣球•飛船•直升機•飛機摘錄至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11250379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