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9.28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鬼簑鮋(斑鰭簑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terois volitans (Linnaeus, 1758)
體延長,側扁,前部稍高。頭中大稍側扁。頭部、身體均被圓鱗,吻端則無鱗。側線上側位,伸達尾°­基部。背鰭連續,硬棘部基底長於軟條部基底,鰭間具一深刻;胸鰭甚長大,幾可達尾鰭基底,鰭膜深裂,皆為不分支的軟條;尾鰭長圓形。體側具有黑褐色之橫帶,其中參雜白色到淡紅色的區域;頭部亦同時具有黑褐色之橫帶,吻部則有斜帶相連。背鰭軟條部、臀鰭和尾鰭散布黑點;胸鰭和腹鰭具黑色斑紋。
西自非洲南岸,東迄玻里尼西亞,北起琉球群島,南至澳洲海域。
珊瑚礁區魚類,亦可生活於潟湖區或藻床區,從潮間帶、亞潮帶,至深達50公尺深的水域皆可發現蹤跡。白天休棲於礁岩邊緣,晚上則伺機捕食,主要以小魚、蝦魚或螃蟹為主食。棘有神經性劇毒能致人死亡,台灣有案例可尋。
由於外表亮麗,形態優雅,有「獅子魚」或「火雞魚」之稱,是非常受歡迎的水族常客,但也帶來生存危機。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妖。《西遊記》第一八回:「也不曉得有甚麼鬼祟魍魎,邪作耗。」《文明小史》第四○回:「你莫非遇見了什麼邪?不然為什麼一個人在這裡發獃?」也作「邪魅」。
2.惡人。如:「他是個壞事做盡的大邪,你可不要接近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所形成的虛幻效果。如:「術師在臺上表演吞火、吞劍,那是一種幻,而非真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詩的作法、風格流入邪途,不合正道。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詩。」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詩入其肺腑之間,由立志之不高也。」
2.好吟成癖。唐.白居易〈閒吟〉詩:「唯有詩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閒吟。」唐.李中〈落花〉詩:「殘紅引動詩,懷古牽情奈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家稱天中的王,是妨害善事的鬼類。
2.比喻極端殘酷,盡失人性的人。如:「你這個殺人王,即使下十八層地獄,也難以贖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術、法的力量。如:「可怕的力摧毀了一切。」
2.迷惑人的力量。如:「不知是何力使他沉迷於賭博。」
3.使人崇拜的特殊吸引力。如:「他頭髮雖已花白,但仍有一股懾人的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怪異的鬼物。宋.歐陽修〈讀徂徠集〉詩:「存之警後世,古鑑照妖。」《西遊記》第三○回:「你這嘴臉生得各樣,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別處來的妖。」
合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泥、木、象牙或蠟製的娃娃。為梵語mahākala的音譯。於七夕時乞巧或供做珍玩用。元.孟漢卿《合羅》第一折:「有個婆婆,每年家趕這七月七入城來賣一擔合羅。」也作「摩訶羅」、「摩合羅」、「摩孩羅」、「摩侯羅」、「摩喉羅」、「摩睺羅」、「磨喝樂」、「磨合羅」。
2.比喻受人喜愛的人物。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將來合羅孩兒,知他誰是誰。」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二折:「花朵般渾家不能勾戀,合羅孩兒不能勾見。」也作「摩訶羅」、「摩合羅」、「摩孩羅」、「摩侯羅」、「摩喉羅」、「摩睺羅」、「磨喝樂」、「磨合羅」、「侯羅」。
術數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棒球季節賽冠軍球隊的封王指標。指戰績領先的球隊登上季節賽王座,所要贏得的一定場數。此場數是以「即使居次的球隊,在未來場數全勝,領先隊仍有機會奪冠」為前提來推算。為英語magic number的意譯。如:「統一獅今天力克味全龍,封王的術數字由八減為七。」
袋獾(塔斯馬尼亞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arcophilus laniarius (Owen, 1838)
外型似小熊,但有長尾,頭短而寬,牙齒強而有力,腳缺拇趾,頭軀幹長52.5~80公分,尾長23~30公分,雄獸體重5.5~11.8公斤,雌獸體重4.1~8.1公斤;背部為黑褐或黑色,喉部有白斑,體側與臀部也有1~2塊白斑,鼻部粉白色。
塔斯馬尼亞。
除開墾地外,幾乎遍及塔斯馬尼亞全島,較喜海岸林,白天棲息在任何可躲藏之處,如洞穴、樹洞、灌叢中,會以樹皮、草、葉做窩,晚上外出活動;地棲性,但亦會爬樹,動作緩慢笨拙,經常低頭嗅聞地面,嗅覺佳;依食物資源的狀況,族群密度每平方公里3~25隻,無論同性或異性之間活動範圍重疊度相當大;食性含多種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包括毒蛇、兔、小袋鼠,以及植物和腐肉,一晚的覓食距離可達3.2~16公里;懷孕期31天,一胎2~4隻,幼獸出生時體重0.18~0.29公克,90天後離開乳頭,105天後離開育兒袋,8個月後斷奶,雌獸2年後性成熟,壽命可達8年2個月。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袋鼬目(Order Dasyuromorphia)
袋鼬科(Family Dasyur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