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4.37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世紀實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方中世紀時期,哲學界有所謂名論(nominalism)與實論(realism)之爭。在經院哲學的探討中,有人主張最普遍的即最真實的;至於個別的事物,占有一定時、空的事物,不及普遍的共相(universal)真實。一個具有普遍陳述的命題,自然較一個陳述特殊事實的命題為真,因為前者是共相的陳述,而後者則是殊相(particular)的陳述。從中世紀實論者的立場言,普遍性的概念與類等問題,軌顯得較為重要;普遍性的概念,不但重要而且也最為真實。他們相信,普遍性的共相先於個別而特殊的事物而存在。共相可以獨立於個別的事物而存在;個別事物的真、善、美等都是從普遍而真實存在的真、善、美概念中抽繹出...
奉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遵守命令,謹慎從事。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五.高麗氏守節》:「諸官奉命謹,鍛鍊備極慘酷。」
實主義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主義教育思潮在西方自十六世紀起曾盛行數百年,而在中國流行則是近代以後的事。本來教育是應實際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後來經過古聖先賢制禮作樂,變得益加繁複而不易接近,終而逐漸與實際生活脫離關係,因而引起反動。我國清初便已興起「經世致用」的實學,主張務實的學問。後來西方思想進入中國以後,社會與經濟都產生很大的變化,所以實主義教育思潮便應運而生,清末學部所訂教育宗旨便有「尚實」一條;以後更演進為實利教育思潮及實用教育思潮。
  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教育部改訂教育宗旨,便明文規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並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當時除了蔡元培在其〔新教育意...
利是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心一意只追求利益,而不顧其他。《左傳.成公十三年》:「余雖與晉出入,余利是視。」《三國志.卷七.呂布等傳.評曰》:「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利是視。」也作「惟利是圖」。
人文實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文實主義為實主義的一支,起於對文藝復興初期重視古典語文研究的人文主義的反動。人文實主義者反對形式化的語文研究,認為古典著作與古代文學作品是人類智慧最寶貴的遺產,其中含有大量的教育實質內容。
  人文實主義者追隨古典人文主義(classical humanism)的主張,認為教育的目的,乃在於精通西塞祿(Cicero, 106~43 B.C.)的文法與修辭學,以培植新的羅馬青年,從而恢復拉丁學術的光彩。人文實主義者利用古代文學為手段,以達到傳授知識給青年的目的。
  人文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有荷蘭學者伊拉斯慕士(Erasmus, 1466~1536)、法人拉柏雷...
我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哲學思想。主張認識為人心中主觀的作用,一切外界事物皆不能離開我之意識而存在。是一種極端的心論。後亦發展為以自愛自利為行為準則的倫理學說。
一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性的意義是指一個問題,如果能有結論,其結論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如果有兩種可能的結論,則這兩種可能必然是相同的。例如A為一可逆矩陣,則其逆陣必是一的;實係數一次方程式ax=b的解(如果有解,a≠0)是一的;矩陣方程式Ax=b的解卻不一定是一的,除非A中各行為線性獨立。矩陣方程式 有一的解為 ;方程式 的解卻不是一的,因為 ,其中α可以為任意值。
識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一卷。世親著。主張沒有客觀的外境和對象,一切的現象只是心識的變現之識思想。在漢譯本有三種,識論是後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本之名。此外尚有南朝陳真諦所譯大乘識論以及唐玄奘所譯識二十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有我、只以自我為觀點。如:「我論」。《左傳.僖公七年》:「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元曲選.連環計.第一折》:「孤家看來,朝裡朝外,我獨尊,若要舉事之時,那一個敢道個不字兒。」
識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彌勒、無著、世親之學為宗。主張一切現象都是心識所轉化變現。只有心識是真實存在,現象是幻有。創立八識說,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輪迴的主體。此派經由真諦、玄奘傳入中國。也稱為「法相宗」、「瑜伽行派」、「瑜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