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6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若無其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把剛才索米滋事的一番情節回明了。雪巖1>若無其事,說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縣裡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王爺請來商酌2>其事。 〔注解〕 (1) 雪巖:胡光墉(西元1823∼1885),字雪巖,清浙江仁和人。幼貧苦,輾轉入浙江巡撫王有齡幕,為理糧事。同治初以獻所儲糧穀作軍餉,受左宗棠賞識,擔任總理糧臺。得其支持,貿易日益發達,遂富甲天下。左宗棠西征,胡為之盡力籌措軍餉,借中外款項達一千二百餘萬兩,購運西洋軍火,被破格賞穿黃馬掛。所辦阜康錢莊除杭、滬外,各省均有分號,又在杭廣設胡慶餘堂藥鋪。後以經營絲繭出口,與外商競爭失敗,破產,被革職治罪,憂懼而死。 (2) 商酌:商量斟酌。
諸葛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三國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談論諸葛亮的功績。 著作 《隆中對》《出師表》《誡子書》《誡外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參考資料:網路資料及維基百科。
山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谷間的小水流。唐.韋應物〈答僩奴重陽二〉詩:「山澗依磽塉,竹樹蔭清源。」
聲色俱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色俱厲」一語,普遍出現在晉和六朝的文獻,例如裴啟《語林》、劉義慶《世說新語》、《晉書.卷六.明帝紀》等。在較早的《語林》中提到一段故事:晉時石崇與王愷鬥富,用盡了華美的東西來裝飾車馬服飾。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經常幫助王愷,給他一些珍寶。有一次,晉武帝把一枝高二尺左右的珊瑚賞賜給王愷,這珊瑚樹枝條茂盛,世上很少有能與它媲美的。王愷把它拿給石崇看。石崇用鐵如意敲它,隨手就打碎了。王愷非常惋惜,聲音臉色都非常嚴厲。石崇說:「不值得遺憾。」就叫手下把自己的珊瑚拿來,高達三尺、四尺,光彩奪目,總共有六十多枚。王愷看了神情顯得迷惘,一付若有所失的樣子。後來「聲色俱厲」演變為成語,被用來指說話時的聲音和...
心如刀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鏡花緣》第四三回:「難道舅舅就聽父親永在海外麼?此時女心如刀割!舅舅若不將我父親好好還出,我這性命也只好送給舅舅了!」
吉人天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說姬姓與姞姓婚配,其子孫將昌盛。姞,就是吉人的意思,周朝先祖后稷的皇后便是姞姓,而公子蘭是姞妃的外,也必受上天庇佑而登上皇位,其後代也必將繁衍。我們如果先接納他為國君,可以獲得他的寵信。」所以石癸等人便共同迎接公子蘭回來,立他為君,即鄭穆公,並和晉國和談。 「天相」則見於《左傳.昭公四年》。春秋時,楚靈王遣椒舉為使,想請晉國協助邀集諸侯參加會盟,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說:「不要這樣。楚王現在正放肆狂妄,上天或者先順著他,等他作惡多端後再加以懲罰,也或者讓他有善終,結果尚不可知。無論如何,晉、楚兩國必須靠天意所助才能統率天下,而不是靠戰爭。您不如先答應他,然後專心修明德行以等待結果。若最後...
噬臍莫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噬齊」同「噬臍」。要人用嘴咬自己的肚臍,是做不到的事。根據《左傳.莊公六年》記載,楚文王出兵攻打申國,路經鄧國時,鄧祁侯因為楚文王是自己的外,於是設宴款待。這時騅、聃、養三人請求鄧祁侯趁機殺了楚文王,他們認為將來滅掉鄧國的人一定是楚文王,如果不儘早動手,以後再後悔,就來不及了。但是鄧祁侯不答應。結果莊公十六年,楚文王出兵滅掉鄧國。後來「噬臍莫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後悔已遲。「噬臍莫及」完整語形見於明朝焦竑《玉堂叢話.卷七.規諷》:「宜鑒覆轍,為宗社生靈永遠之謀,失今不圖,噬臍莫及。」意思是:為了人民社稷著想,要避免重蹈覆轍,免得後悔已遲。
享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神鬼接受人間的祭祀。《西遊記》第六回:「乃陛下令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老殘遊記二編》第九回:「如子孫祭祀時念及祖、父,雖隔千里萬里,祖、父立刻感應,立刻便來享受。」
六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六種親屬:(1)父子、兄弟、姑姊、舅、婚媾、姻婭。《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父子……以象天明。」晉.杜預.注:「六親和睦,以事嚴父。」(2)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史記.卷六二.管晏列傳.管仲》:「上服度則六親固。」唐.張守節.正義:「六親謂外祖父母一,……女之子六也。」(3)父、母、兄、弟、妻、子。《管子.牧民》:「上服度,則六親固。」(4)父、子、兄、弟、夫、婦。《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列傳.秦彭》:「乃為人設四誡,以定六親長幼之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直的言詞。《玉篇.言部》:「諤,正直之言也。」宋.鄭俠〈示潮州吳宅三〉詩:「心雖在規益,世誰受忠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