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3.11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有計謀的人。《史記.卷七一.樗里子甘茂傳》太史公曰:「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國之策也。」
2.對策取之制。清.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策》:「夫策之制,始於漢文,鼂錯所對,蔚為舉首。」
賜進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賜進出身為科舉制度中皇帝頒賜予進科殿試中式者的一種榮譽身分;「賜進出身」低於「進及第」,而高於「同進出身」,而此身分之賜予,也有安撫慰勉之作用。如宋太祖開寶三年(970)詔賜貢及諸科十五舉以上終場者司馬浦等一百零六人本科出身,即賜給屢試不第者一個如同科考通過的身分資格。直到宋真宗時(998~1022)才制定〔親試進條例〕,分為五等,一、二等賜進及第,三等賜進出身,四、五等賜同進出身。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定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均賜進及第,二甲賜進出身,三甲賜同進出身。清代沿用。
買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言詞空洞不實,虛誇浮泛,不能切中要旨。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鄴下諺云:『博買驢,書券三張,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令人氣塞。」也作「三紙無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豪壯而勇敢的人。《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一去兮不復還。」《三國演義》第一二回:「為頭一個壯,身長八尺,腰大十圍;手提大刀,截住去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守義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左傳.桓公二年》:「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猶或非之。」《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倏降忽叛,變詐多端,百姓為之離心,義為之切齒。」
2.出財布施,慷慨樂助的人。宋太宗時為避御名,改稱為「信」。《通俗編.釋道》引《金石文字記》:「漢曹全碑陰,義某千,義某五百。義,蓋但出財之人,今人出財布施皆曰信,宋太宗朝避御名,凡義字皆改為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有名的人。《三國志.卷六.魏書.董二袁劉傳.袁紹》:「議郎何顒等,皆名也。」《文明小史》第二二回:「楊觀察是當今名。」
2.指名望高而不在位的人。《禮記.月令》:「開府庫,出幣帛,周天下,勉諸侯,聘名,禮賢者。」《儒林外史》第一三回:「無奈嘉興的朋友都知道公孫是個做詩的名。」
3.尚高論、倜儻而不務小節的人,如魏晉時代尚清談之
有志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志氣、有抱負的人。宋.陸九淵〈與曾宅之書〉:「惟其生於後世,學絕道喪,異端邪說充塞彌滿,遂使有志之罹此患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官與兵。《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傳》:「且公師徒精勇,將思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行高尚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我學生出門久了,故鄉有如此賢,竟坐不知,可為慚愧。」也作「賢彥」。
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