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導訓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教導訓練是加拿大臨床心理學家麥欣保(D.H. Meichenbaum)所創立的一種認知行為改變技術。其基本假定是:人們對他們自己所說的話,決定了他們在其他方面所做的事。人們對自己所說的話也就是所謂的內在語言,內在語言可分為三類:行動式的自教導(例如告訴自己「今晚一定要讀完這本書才能睡覺!」);因應式的自教導(例如「別急!慢慢來!」);評量式的自教導(例如「做得真不錯!」)。這些內在語言若屬於正向,可以協助個體做正確的評估,並採取適當的因應策略;負向的內在語言則否,且可能造成個體的不適應狀態。而自教導訓練的目的即在促使個體了解其負向內在語言對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並學習修正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們兩個人。如:「倆從小學到高中都同班,情逾姊妹。」《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昨日聽見這個信兒,就把倆樂的百嗎兒似的。」
調整方案(self-modific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自調整方案之意涵2 自調整方案之五步驟3 自調整方案之適合對象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自調整方案之意涵自調整方案是行為學派的技術之一,包含自
中心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中心主義係指一個人的行為、思想或觀念,完全以個人為主,而不考慮別人。從人類發展觀點而言,一個人在嬰幼兒或兒童時期,自觀念尚未成熟時,個人尚不能辨識自與外界(self and not-self)的關係,普遍有自中心的現象。到成人時期,若仍然以自為中心,主觀而忽視別人和別人的意見,便顯示缺乏社會知覺,任由個人需求支配別人。堅持這種觀念的人,即稱之為自中心主義者,未達到社會成熟的地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張軍(1902年10月7日-1955年11月3日),作家,在台灣台北縣板橋市出生長大,祖籍清帝國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原名張清榮。筆名一郎、野馬、M.S.、廢兵、老童生、劍華、以齋、四光、大勝等。他是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張軍與當時旅居北平的臺籍菁英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並稱「四劍客」,作家龍瑛宗讚譽張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張
反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檢討自己的想法、行為。如:「老師要那幾個考試作弊的同學自反省,切實改過。」
彼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方的士氣已喪,方的士氣正當旺盛。《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盈,故克之。」
中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他人交往或處理事務時,只顧到自己的需求或益處,而不顧慮其他或別人的一種態度。
概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概念自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合;其中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欲望的了解,個人與別人和環境的關係,個人對處理事物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個人根據與別人相處和個人自己以往生活經驗而獲得對自己的看法,其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個人對自己的描述(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另一方面是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未必客觀真實,只是他自己認為他就是如此。[category:教育心理學]
價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價值是指一個人在從事某件工作時,對其成敗經驗的看法。一個人在成功或失敗時,自價值會影響其成功歸因和社會比較的動機。有些學者指出自價值是工作表現的媒介。當一個人認為工作是對其能力的測量時,如覺得成功的概率不大,就不太努力。此外亦有學者發現,如有一個工作目標對某人而言相當重要,但他卻失敗了,以後就不會再努力。反之若是某個人重視的是改進表現及精熟技巧,即使未能達到目標,也不會降低努力的動機。
  一般認為學習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和自威脅都是對失敗的反應,這兩者對於後續的工作表現會有不好的影響。米勒(A. Miller)和克來恩(J.S. Klei...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