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50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面有稜,通體飾獸面紋及夔龍紋,腹部兩獸面之眉、耳、下唇均翹起於外,兩耳各飾一鳥紋。這是西周早期流行的大口筒狀尊,呈三段式,侈口、腹微鼓、高圈足,近地有折緣,通體四方作四道透雕扉棱。口緣外壁飾尖葉形簡化倒立夔紋,其下為卷尾夔龍紋,腹部正反面均飾巨形獸面,雙目、雙角、雙耳與嘴角獠牙均聳揚出器表,形象森然,挺立的鼻樑取代扉棱,更賦予獸面立體的威勢。腹下作二道弦紋與高圈足相隔,其下則飾曲角獸面紋,全尊莊嚴雄奇,華美富麗。與此形制相近的尚有成王時的「何尊」,昭王的「旂尊」,及同為西周早期的「商尊」,均極精美,為一時銅尊的首選。銘文二行六字,紀錄某人(作器者名未鑄上)為其祖父鑄作此寶貴的祭器。
[甲新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甲新錄],北魏盧昶撰。晉元帝渡江以後,中原淪為異族統治,不聞有校書編目之事。元魏興起,平定中原,至孝文帝時,敦尚儒術,於是文教興盛。遷都洛邑,曾向齊朝借書抄寫,以充祕閣藏書。
  [魏書.儒林孫惠蔚傳]云:「世宗即位之後(案世宗者,文帝子宣武帝廟號),自冗從僕射遷祕書丞。惠蔚既入東觀,見典籍未周,乃上疏曰:『...臣請依前丞臣盧昶所撰甲新錄,欲裨殘補闕,損併有無,校練句讀,以為定本,次第均寫,永為常式。...』詔許之。」案盧昶所撰[甲新錄],僅見於此,隋志略而不言。考[魏書.盧昶附見其曾祖父盧玄傳],末云:「轉祕書丞,景明初,除中書侍郎。」景明為宣武帝即位後改元,則盧施為...
粒螯鼓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稱顆粒次槍蝦,英名Snapping shrimp。體長約可達5公分,身體平滑,呈綠褐色,螯腳膨大特化,左右均呈剪刀狀,應該無法發出聲音,彈出音爆擊昏獵物捕食;大螯上有數十個顆粒,可動指的尖端與基部呈黃色。
暴殄天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4) 受:即商王「紂」。商紂,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5) 暴殄天物:暴殄,不愛惜、任意糟蹋。天物,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殄,音ㄊ|ㄢˇ。 (6) 烝民:眾民、百姓。 (7) 逋逃:逃亡的罪人。逋,音ㄅㄨ。 (8) 淵藪:比喻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淵,魚所居之處。藪,音ㄙㄡˇ,獸所聚之處。
道不同,不相為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想不同,志趣不合,就無法相互討論或共事。《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西遊記》第二四回:「孔子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等是太玄門,怎麼與那和尚做甚相識!」
虛懷若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四:「(涇邑孝廉趙元一)今冬寄《偉堂詩鈔》來,凡余所甲者、商榷者,無不降心相從,虛懷若谷,宜其造詣之進而彌上也。」
助紂為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於牧野,敗紂而代有天下,都鎬京。在位十九年崩,諡曰武。 (1) 紂: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1) 傾宮之女:住在巍峨宮殿中的后妃佳麗。 (1) 皓:吳王孫皓(西元242∼284),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在位期間,專橫殘暴,奢侈荒淫,大失民心。天紀四年,晉武帝六路出兵攻吳,皓出降,吳亡,在位十六年。
循序漸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為「有司」。 (2) 盈尺:長滿一尺,比喻不長。 (3) 甲科:唐代考試科目名。唐初明經有甲、、丙、丁四科,唐宋進士分甲、科。
以鄰為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白圭築堤治水,將本國氾濫的洪水排入鄰國,把其當成洩洪的水泊。典出《孟子.告子下》。比喻損人利己。清.黃遵憲〈丑十一月避亂大埔三河虛〉詩:「諸公竟以鄰為壑,一夜喧呼賊渡河。」也作「鄰國為壑」。
靡靡之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樂審其興亡。商紂時被拘於陰宮,後周武王伐紂,師延自投於濮水。 (2) 紂:名辛,生卒年不詳。為帝的兒子,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史稱紂王。後因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3) 濮水:古水名,約在今河南省滑縣與正津縣境,現已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