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漢魏風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末年建安時期詩歌所表現出的特色。此時期的詩歌剛健勁,和齊梁時期的采麗摛文迥然不同。也稱為「建安風骨」。
綵筆生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夢筆生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筆」在古代是文才的代稱,古人以「夢得筆」視文才高妙的兆頭。如《南史.卷七二.文學列傳.紀少瑜》:「少瑜嘗夢陸倕以一束青鏤管筆授之,云:『我以此筆猶可用,卿自擇其善者。』其文因此進。」敘述紀少瑜年輕時夢見文人陸倕送他一隻筆,自此文筆進步神速。所以夢見筆被人索回,就會喪失文才,如《南史.卷五九.江淹列傳》:「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就是說江淹因夢見筆被大文豪郭璞索回,因而江郎才盡了。而晚唐馮贄的《雲仙雜記》記載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年少時曾做過一個夢,夢到自己...
飛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日月。指飛逝的光陰。南朝齊.沈約〈宿東園〉詩:「飛光忽我,寧止歲云暮。」唐.李賀〈苦晝短〉:「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
分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分輩。《楚辭.宋玉.招魂》:「分曹並進,相迫些。」
聞雞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聞雞起舞」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書.卷六二.祖逖列傳》祖逖,字士稚,范陽人也。世吏二千石,為北州舊姓。父武,晉王掾、上谷太守。逖少孤,兄弟六人。兄該、納等並開爽有才幹。逖性豁蕩,不修儀檢,年十四五猶未知書,諸兄每憂之。然輕財好俠,慷慨有節尚,每至田舍,輒稱兄意,散穀帛以賙貧乏,鄉黨宗族以是重之。後乃博覽書記,該涉古今,往來京師,見者謂逖有贊世才具。僑居陽平。年二十四,陽平辟察孝廉,司隸再辟舉秀才,皆不行。與司空1>劉琨2>俱為司州3>主簿4>,情好綢繆5>,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6>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
筆夢生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夢筆生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筆」在古代是文才的代稱,古人以「夢得筆」視文才高妙的兆頭。如《南史.卷七二.文學列傳.紀少瑜》:「少瑜嘗夢陸倕以一束青鏤管筆授之,云:『我以此筆猶可用,卿自擇其善者。』其文因此進。」敘述紀少瑜年輕時夢見文人陸倕送他一隻筆,自此文筆進步神速。所以夢見筆被人索回,就會喪失文才,如《南史.卷五九.江淹列傳》:「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就是說江淹因夢見筆被大文豪郭璞索回,因而江郎才盡了。而晚唐馮贄的《雲仙雜記》記載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年少時曾做過一個夢,夢到自己...
柳公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南)人。唐代書法家。元和進士,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工書法,骨力健,結構緊密,體勢勁媚,自成一家。與顏真卿齊名,並稱「顏柳」。傳世書跡有〈大達法師玄祕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金鋼經〉、〈蘭亭帖〉、〈寄藥帖〉等。
沈尹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尤其擅長行書。初學褚遂良,後遍習晉唐諸名家。晚年融會了蘇軾,米芾等人的風格,用筆清圓秀潤,中有勁健逸之姿。主張以腕行筆,反對模擬結構。著作有《歷代名家書法經驗談輯要釋義》,《二王書法管窺》等。主要作品《月夜》《三弦》《歷代名家書法經驗談輯要釋義》《二王書法管窺》
金錯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一種書法繪畫的筆法。南唐李後主善書畫,常作顫筆彎曲之狀,勁如寒松霜竹,稱之為「金錯刀」。《宣和畫譜.卷一二.行書六.李煜》:「復喜作顫掣勢人,又目其狀為金錯刀,光喜作行書,落筆瘦硬,而風神溢出。」
入夢生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夢筆生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筆」在古代是文才的代稱,古人以「夢得筆」視文才高妙的兆頭。如《南史.卷七二.文學列傳.紀少瑜》:「少瑜嘗夢陸倕以一束青鏤管筆授之,云:『我以此筆猶可用,卿自擇其善者。』其文因此進。」敘述紀少瑜年輕時夢見文人陸倕送他一隻筆,自此文筆進步神速。所以夢見筆被人索回,就會喪失文才,如《南史.卷五九.江淹列傳》:「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就是說江淹因夢見筆被大文豪郭璞索回,因而江郎才盡了。而晚唐馮贄的《雲仙雜記》記載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年少時曾做過一個夢,夢到自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