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託、乞助。如:「求助」、「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事必躬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凡事一定自己親自去做。《官場現形記》第五九回:「于舅太爺卻勤勤,事必躬親,於這位外甥的事,格外當心。」
不足掛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兒女英雄傳》第一一回:「三個人著這張彈弓,巴結了些微小事,不足掛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請求、求。如:「央求」。《水滸傳》第二四回:「老身也前日央人看來,說道明日是個黃道好日。」
口是心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口是心非 言不由衷 辨似例句 ○ ㄨ 我看他這是~,隨便應付而已,並非誠心認錯。 ㄨ ○ 他素來誠,今日~,必有其因。 「口是心非」及「陽奉陰違」都有表裡不一的意思。 「口是心非」使用對象較廣,但側重於言語與心意不一;「陽奉陰違」一般用在下對上時,側重於行為上的前後不一。 口是心非 陽奉陰違 辨似例句 ○ ㄨ 這傢伙說一套,做一套,典型~的偽君子。 ㄨ ○ 下屬對上級的命令要確實執行,絕不容許有~的情形發生。
虛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真誠、真實、忠實、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採納、採取。如:「錄用」。唐.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屢為丞相言,雖不見錄。」
引經據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jù lǐ釋義︰猶「引經據典」。見「引經據典」條。 01.《宋史.卷三八六.劉珙列傳》:「珙六上奏辭,引經據禮,詞甚切。」 參考詞語︰據經引傳注音︰ㄐㄩˋ ㄐ|ㄥ |ㄣˇ ㄓㄨㄢˋ漢語拼音︰jù jīng yǐn zhuàn釋義︰猶「引經據典」。見「引經據典」條。 01.明.李贄《焚書.卷一.書答.復宋太守》:「苟不取陳語以相證,恐聽者益以駭愕,故凡論說,必據經引傳,亦不得已焉耳。」 參考詞語︰援經據典注音︰ㄩㄢˊ ㄐ|ㄥ ㄐㄩˋ ㄉ|ㄢˇ漢語拼音︰yuán jīng jù diǎn釋義︰猶「引經據典」。見「引經據典」條。 01.《聊齋志異.卷九.郭安》但明倫評:「或援經據典,或取懷而...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吵到自己的專心讀書準備考試,卻又不好意思吭聲,只有滿肚子的悶氣。自我肯定訓練的過程是:真實的敘述、誠的表達、合理的聲明、明智的果決,坦誠地表明自己的主張。自我肯定訓練可以說是改變個人性格的重要措施,它所運用的原理仍屬行為改變的過程,但是含有相當多的認知成份。自我教導訓練自我教導訓練是當事人教導自己應付焦慮、痛苦、恐怖的不利情境,面對現實,積極的看法。自我教導的語氣,常是自我支持、自我勉勵的話。例如:在恐怖情境中,自言自語:「不要怕,要冷靜」;學開車,自已說:「小心點,手腳要放鬆」;打籃球,自己說:「對準籃圈,球要抓牢」...
花言巧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裡曾記載孔子的一段話:「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這不是仁的表現。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與學生講解這段話時,解釋說:「做任何事都要有誠心,沒有誠心便是不仁。說話動聽、和顏悅色,本來就應該這樣,而且也不害事,但如果為了取悅別人而不誠心的話,那是不可以的。」「巧言」二字有人解釋為說話不誠,朱熹告訴學生說:「依我之見,巧言是指虛假好聽的話,今天有不少讀書人舞文弄墨,妙筆生花,但寫的盡是些言不及義的文章,就是所謂的巧言,也就是『花言巧語』。」朱熹用「花言巧語」來解釋《論語》裡的「巧言」二字,後來「花言巧語」就被用來形容虛假而動聽的言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