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跖狗吠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1.1 譯文1.2 釋義2 近義詞3 反義詞 出處西漢 劉向所輯《戰國策》〈齊策〉:「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譯文跖的狗對著堯叫,並不是以為跖尊貴而堯輕賤,狗本來就對著不是他主人的人叫 釋義跖,即盜跖,相傳為古代大盜。堯,古代聖君。原指人各為其主,以其主之是非為是非。今形容人偏惡人而妒斥賢者 近義詞狗吠非主 反義詞激濁揚清
土崩瓦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一一二.主父偃列傳》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各一事。徐樂曰︰「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何謂土崩?秦1>之末世是也。陳涉無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非有孔、墨、曾子之賢,陶朱、猗頓之富也,然起窮巷,奮棘矜,偏大呼而天下從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亂而政不脩,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是之謂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何謂瓦解?吳2>、楚3>、齊4>、趙5>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
道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超群絕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超群絕倫」原作「絕倫逸群」。據《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關羽》載,三國時,蜀國的劉備在西邊平定了益州,派遣關羽管理荊州的事務。關羽聽聞馬超前來投降,就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詢問關於馬超的人品、才能可同誰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向來是自高自大,護自己的短處,而不肯居人之下,於是就回信說:「馬超能文能武,才能超越一般人,是當世的傑出人才,不過他的才能雖然和黥布、彭越等人不相上下,而且能夠和張飛並駕齊驅,但還是比不上美髯公您的才能超群出眾。」關羽看了信後非常高興,就把這封信讓賓客們傳閱。後來「超群絕倫」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絕倫逸群」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能出眾。出現「超群絕倫」的書證如《...
裸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露,沒有遮蔽。[例]醫學報告指出,皮膚長時間裸露在陽光下容易罹患皮膚癌。
刎頸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廉頗聞之,肉負荊9>,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10>之至此也。」卒11>相與驩12>,為刎頸之交。 〔注解〕 (1) 相如:藺相如,戰國時趙人,生卒年不詳。出身寒微,終以智勇而顯貴。趙惠文王時,秦昭襄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的和氏璧,相如奉命帶著璧使秦,見秦王毫無誠意,便以智謀將和氏璧完整帶回趙國。後來又在秦、趙澠池之會,面斥秦王,使趙王免於屈辱,遂封為上卿。 (2) 廉頗:戰國時趙人,生卒年不詳。為趙國名將,屢敗齊、魏等國,以敢善戰聞名於諸侯。 (3) 已而:不久、後來。 ...
謝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承認過錯,請求諒解。《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廉頗聞之,肉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三國演義》第三回:「太后曰:『汝等可詣大將軍府謝罪。』」
一步一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什麼,但是卻發現某些地方是無法模仿、跟上腳步的,也就是孔子不需要說什麼,眾人就自然信服;不曾親近或偏,但情意卻自然而周到;沒有爵位,而百姓卻自然歸向他,這些在顏淵的心中,一直無法看出是什麼緣故,因此就向孔子請教。而孔子也向顏淵解釋,這一切都是因為虛心的順應自然萬物之變化,遵循著既有的大自然規律的關係。後來「亦步亦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事追隨或仿傚別人。
公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加在皮裘外面的長衣,相當於現在的披風。《孟子.公孫丑上》:「雖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2.露,脫去上衣露出身體。《史記.卷七○.張儀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唐.司馬貞.索隱:「裼,也。謂而見肉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