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4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阿巴卡阿布拉(Arba-Kad-Abre)為阿拉伯字Abrar-Qadir-Abrar,意為「舞」,或稱「力量之禮儀舞蹈」。在八到十二世紀西班牙受回教統治期間為人所知,並由希伯來學者接觸聯絡。Abrar為彌賽亞或救世主;Qadir意為「擁有力量主宰者」;因此,此神聖禮儀為向力量之主宰或偉大的救世主祈願。他們莊嚴肅穆的舞蹈由秘密祈願和吟唱的禱告伴隨;入場極為嚴格,僅真正的敬拜者可參加,可見「舞」的「」為錯誤的稱號。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鬼的小提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兩幕六景的默劇舞劇。聖雷翁(Arthure Saint-Léon, 1821-1870)編舞編劇,普尼(Cesare pugni, 1802-1870)作曲,岱普烈辛(Despléchin)與迪爾里(Thierry)舞台設計,首演於1849年1月19日巴黎歌劇院(L´Opéra de Paris)。故事內容:青年爾邦(Urbain)深愛著美麗的海倫(Hélène de Vardeck)但是海倫喜歡的是另外一位追求者聖伊巴斯(Saint-Ybars)。邪惡的法師馬修斯(Matheus),施法使爾邦的琴藝懾人心魄,輕易就能贏得美人芳心,不過交易的條件就是爾邦必須付出他的靈魂作為代價,爾邦拒...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假面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玻利維亞民俗舞蹈,起源於十七到十九世紀西班牙殖民期間,與西班牙聖體節的行進行列很相似,是以巨幅的君主畫像或名人畫像為特色,稱之為「巨人」(Gigantones)。在二十世紀,玻利維亞的改編版本創造出恐怖惡頭,但它並未覆蓋住舞者的頭部,而是戴在頭頂,繫在帽子上,舞者的綁腿則被鈴鐺所掩蓋。參與這支舞的人數,很少超過五位,有兩位指定當惡(diablicos),要在腰際纏繞著鈴鐺,而且在法式尖帽下戴著長鼻子面具。有兩位身穿紅羽毛披肩的樂師(awilas)為他們伴奏,一個打鼓,另一個演奏pinkillo。在共和國的年代,舞者不僅要年輕力壯,還要道德純潔;《惡假面舞》與其說是一種舞蹈,不如說是多采多...
Antonio Paredes Candia《The Folkdance of Bolivia》.
鬼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十九世紀桂冠詩人索籍(Robert Southey)在他寫的Vision of Judgment一書序文中,指稱拜倫(Byron)、雪萊(Shelley)、亨德(Hunt)等人向傳統道德觀念挑戰為「鬼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孩哭鬧不休。如:「這個小孩子大概鬧了,怎麼哄也不肯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指玩具術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住的宮殿。《維摩詰所說經.卷上.菩薩品第四》:「於是諸女問維詰,我等云何止於宮。」宋.陸游〈掩户〉詩:「太山蟻蛭初何有,佛國宮本亦平。」
鬼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南印度卡那拉(Kanara)地方之寺廟中,極為著名之祭祀性舞蹈。印度的寺廟,自棕櫚屋頂之小廟宇至大型之寺廟建築,皆供有若干銅製的象徵性神像。其種類視Bhuta的「司地」而異。此類Bhuta常被認為是煞神或瘟神等凶神,主要根據降說,一種有力的精靈崇拜說(Animism),運用法術驅除邪惡靈;其理論為萬物皆有靈魂,因此應尋求一種集中的力量,運用法術驅逐此鬼惡靈。舞者以單調的律動,反覆迴轉,直至可能逐漸進入一種恍惚狀態,以接受神的訊息。表演者臉部化□如《卡達卡利舞劇》(Kathakali)之臉譜。
宮尾慈良《舞踊 人類學》1987,日本學習研究社《世界民族大觀》:1980,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基里狄;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節慶、舞蹈名。非洲奈及利亞地區的節慶,每年十二月舉行。「基里狄」亦為主導此活動之組織的名稱,該活動主要為求多產與安康,也有人稱其為「老婦」協會或「雅爾」(Iyale)協會,他們所跳的舞則稱「基里狄」舞。「雅爾」據稱在靈界具有力,且常具破壞力,因此需安撫「雅爾」,以求國泰民安、土地豐饒、婦女多產等。如當地遇乾旱、傳染病或飢荒時,居民則認定是被「雅爾」的毀滅性能力所控,需跳舞以祭祀「雅爾」。男舞者參與舞蹈,他們喬裝成婦女,背上背著娃娃,以此安撫「雅爾」。舞者會戴著假面表演,每一隻手都拿著拂塵。
《African Danc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呆,面容木然,沒有表情的樣子。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則見他面羅的嬌顰著粉臉,恰便似花無語。」也作「面沒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