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45.62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割去鼻子的刑罰。《戰國策.楚策》:「王曰:『悍哉!』令之,無使逆命。」《新唐書.卷二一六.吐蕃傳上》:「其刑,雖小罪必抉目,或刖、。」
2.比喻鏟除、去除。《北史.卷一二.隋恭帝本紀》:「誅鋤骨肉,屠忠良。」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三九齣:「奸雄既,跨荊湘榮專一隅。」
息黥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黥,古代在臉上刺字、塗墨的刑罰。,古代割鼻子的酷刑。息黥補本指修整面容的殘缺,以恢復本來的面目。語本《莊子.大宗師》:「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後比喻痛悟前非,改過自新。宋.蘇軾〈登州謝兩府啟〉:「策蹇磨鉛,少答非常之遇;息黥補,漸收無用之身。」
投鼠忌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故古者聖王制為等列,內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後有官師小吏,延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鼠近於器,尚憚1>不投,恐傷其器,況於貴臣之近主乎!廉恥節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亡2>戮辱。是以黥之罪3>不及大夫,以其離主上不遠也。 〔注解〕 (1) 憚:音ㄉㄢˋ,怕、畏懼。 (2) 亡:音ㄨˊ,通「無」。 (3) 黥之罪:古代的刑罰。在臉上刺字塗墨或割去鼻子,作為犯罪的記號。黥,音ㄑ|ㄥˊ,在臉上刺字、塗墨。,音|ˋ,割去鼻子。
草菅人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戴禮記.保傅》殷周之前以長久者,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及秦1>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尚者告2>得也;固非貴禮義也,所尚者刑罰也。故趙高3>傅胡亥4>而教之獄5>,所習者非斬人6>,則夷人三族7>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為計者謂之訞誣,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8>。豈胡亥之性惡哉?彼其所以習導非其治故也。 〔注解〕 (1) 秦:秦朝,西元前248∼前207。戰國時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2) 告:告發。 (3) 趙高:?∼西元前207,秦時宦官。始皇崩於沙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數目。《新唐書.卷二一六.吐蕃傳上》:「其刑,雖小罪必抉目,或刖、,以皮為鞭抶之,從喜怒,無常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揮動。《韓非子.內儲說下》:「御者因揄刀而美人。」《淮南子.氾論》:「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
路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腳。同「趾」。《漢書.卷二三.刑法志》:「當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犯法的人所受的罪刑。如:「刑罰」、「責罰」。《書經.呂刑》:「墨罰之屬千,罰之屬千。」
作法自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公子虔:秦國人,生卒年不詳。秦孝公兒子駟的師傅,反對商鞅變法的代表人物,曾經因為不遵守新法而受過刑。 (2) 商君:公孫鞅(西元前390?∼338),戰國時衛人。少好刑名法術之學,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為相,說服秦孝公推行新法,秦國富強後,受封於商。因為用法嚴苛,樹敵眾多,孝公卒,遂被車裂而死。或稱「商鞅」、「衛鞅」。鞅,音|ㄤ。 (3) 發吏:差遣官吏。發,派遣。 (4) 亡:音ㄨㄤˊ,逃亡。 (5) 關下:函谷關附近。函谷關,約位於今河南省靈寶縣西南的關口。東起崤山,西至潼津,地形至為險要。戰國時為秦所建,故亦稱為「秦關」。 (6) 欲舍客舍:想要住宿在旅舍中。舍,音ㄕ...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