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09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有嚼口的馬絡頭。《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鞍一具,馬十五匹。」唐.杜甫〈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
2.書法中橫畫的筆法。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書法下.永字八法》:「橫為。」
3.姓。如漢代有尊。
1.駕御。如:「馬長城」。
2.約束、限制。《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廖性寬緩,不能教子孫。」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下.滇遊日記三》:「而盤江自橋頭南下,為越州後橫亙山所,轉而東流。」
3.統率、率領。《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親六軍,大陳戎馬。」《三國演義》第二回:「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兵來京。」
4.強制、強迫。《隋書.卷二四.食貨志》:「開皇三年,……,又於河西百姓立堡,營田積穀。」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只為那舉債文書,我畫的有親筆跡,因此上被強為妻室。」
5.刻、寫。如:「石」、「碑」。宋.陸游〈夜泊水村〉詩:「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銘。」《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真個在時,你軍令狀來。」
1.以繩索繫緊而用力拉扯。如:「緊」、「死」。
2.使向上緊附。《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自己把兩個袖子只管往上。」
懸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瀕臨懸崖而能及時住奔馬。引申為人們警悟險境,及時回頭。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八.如是我聞二》:「書生曰:『然則子魅我耳。』推枕遽起,童亦艴然去。書生懸崖馬,可謂大智慧矣。」也作「臨崖馬」。
(J._Keller)ARCS動機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ARCS理論基礎3 ARCS模式的要素4 ARCS模式的過程5 ARCS模式的特色 前言ARCS動機模式是凱(J. Keller)在1983年提出。以他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系統化設計模式為基礎,整合動機理論與相關理論所提出的動機模式。他認為傳統以來的教學設計對 學習者學習動機的關注太少,任何一種教學設計所發展出來的教材,若無法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或專注,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Keller期望ARCS 動機模式能提供教育工作者針對學生動機需求,確認與了解教學的設計策略,以激發學習動機,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描畫輪廓。如:「大師隨手幾筆,便勾出一幅山水圖來。」
2.用筆作一些記號,或簡單地描寫事物的大致情況。如:「老師對我的這篇報告一邊勾,一邊提出問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威脅或暴力等非法手段強行索取他人財物。如:「他辛苦工作所賺得的金錢,十之八九都被歹徒索光了。」
阿德_個體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德是個別心理學的創始人。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性,強調現在所努力追求的,比過去更為重要。阿德個體心理學上的主張,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點:1.人性自主:阿德反對潛意識支配人性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是具有自主傾向的,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與創造自己的生活。2.追求卓越:卓越並非指超越別人,而是要追求個人本身的完美。同時他也認為這種追求完美的傾向,是生命的基本現象,且是與生俱來的...
阿德學派治療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德學派治療法(Adler counseling)目錄1 理論原則2 人格的動力2.1 自卑的原則2.2 優越的原則3 諮商方法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理論原則此學派主要強調人是命運的主宰者,而並非犧牲者,並且強調人的自由抉擇、責任、生活目標、自我決定、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等等之本能,另外也主張人的行為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與佛洛伊德最大的不同即在於,阿德認為個人意識為人格的核心所在,並非佛洛依德認為的淺易識為人格的核心,因此阿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個人背景2 師生衝突關係論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個人背景華(W.Waller)是最早研究學校文化的社會學者,雖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對學校師生關係的分析,卻從衝突的觀點作出發,他認為學校就是一個暫時平衡狀態的表面,其實礁下卻是暗潮洶湧般的衝突四處而起,也就是說各種勢力會為了影響學校的方向,角逐那權力的力量。(註2) 師生衝突關係論學校本身是一種強制性的機構,教師高高在上,由成人授以權威,學生只能遵從權威,接受指導,並且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命令方式強制別人遵從。《三國演義》第二回:「次日,督郵先提縣吏去,令指稱縣尉害民。」《老殘遊記二編》第六回:「我對你說罷,我不是令要你出家。」
馬懸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到懸崖前而能住馬的奔勢。比喻人面臨危險境地時,能體悟明辨,及時回頭。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六.姑妄聽之二》:「偶差一念,魔障遂生。幸道力原深,故忽迷忽悟,能馬懸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