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5.39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軟骨魚綱目魚類的通稱。長達一二丈,產於熱帶海洋中,肉食性。卵胎生。游速極快。其鰭為普通供食用的魚翅。俗稱為「鯊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傳說中人所織的絲絹、薄紗。唐.李嶠〈素〉詩:「妙奪綃色,光騰月扇輝。」唐.溫庭筠〈張靜婉採蓮歌〉:「掌中無力舞衣輕,剪斷綃破春碧。」
2.絲製手帕、手絹。唐.唐彥謙〈無題〉詩一○首之一○:「雲色綃拭淚顏,一簾春雨杏花寒。」宋.陸游〈釵頭鳳.紅酥手〉詞:「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綃透。」
太平洋長吻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inochimaera pacifica (Mitsukuri, 1895)
身體延長;頭窄;眼小,眼前後徑為眼與背鰭棘間距之1/2~1/3;口裂腹位。吻往前極度延長且柔軟;吻端稍縱扁而不往上揚;齒板平滑,齒緣銳利。第一背鰭遠高於第二背鰭;背鰭棘延長,與身體近乎垂直。第二背鰭基底長大於腹鰭長度的兩倍。尾鰭上葉邊緣具一列柔軟的結節狀突起(成熟雄魚突起更為明顯);尾絲一般較短。胸鰭外角較尖銳。臀鰭缺如。交接器長,構造簡單,末稍稍膨大。體色背淡棕,腹面及鰓區淡灰色;吻部及口裂周圍白色;齒黑色。
出現於西北太平洋由日本至南中國海之沿近海域,澳洲南方沿近海域紐西蘭沿近海域,及東太平洋之秘魯沿近海域。臺灣則於東北部之大溪外海有漁獲記錄。
棲息於300公尺以深之深海,目前為止對其瞭解極為有限。
無。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全頭亞綱(Subclass Holocephali)
目(Order Chimaeriformes)
長吻銀科(Family Rhinochimaeridae),Longnose Chimaera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居住在南海中的人魚。善織絹紗。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二:「南海之外有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路氏雙髻鯊或紅肉丫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phyrna lewini (Griffith et Smith, 1834)
頭向兩側延伸,狀如鎯頭,頭寬約為全長之24~30%;由吻端至第一背鰭基底末端之距離不及頭寬之半;頭前緣呈大圓弧狀,中央部位則明顯凹入;口前吻長約為頭寬之1/5~1/3;前方齒齒緣平滑或呈不明顯鋸齒狀,後方齒不呈臼齒狀。第一背鰭刀形,起點與胸鰭基底末端位置或相對或稍後方,後角位置則遠在腹鰭起點之前;第二背鰭低,低於臀鰭,後緣稍凹入;內緣較長,約為鰭高之兩倍,後角與尾鰭下葉起點位置相對;腹鰭後緣或平直或稍凹入;臀鰭大於第二背鰭且長度頗長,基底長約為魚體全長之4.3~6.4%,起點則在第二背鰭起點之前,後緣近乎平直或稍凹入。脊椎骨數174~209節,為大型之雙髻鯊類,全長可超過3公尺。體色背棕腹白,...
本種遍佈於熱帶及溫帶沿近海域,臺灣沿近海域經常可發現其蹤跡。
雙髻鯊類中最常見的種類,棲息於溫帶、熱帶沿近海域,棲息水深0~275公尺。仔魚通常棲息於較近岸水域,有明顯的群聚習性。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15~31尾,餌料生物涵蓋範圍廣泛,包括各種硬骨魚類、鯊魚、魟、頭足類、海蛇、甲殼類。對人類具危險性,最大體長370~420公分,雄魚成熟體長140~165公分,雌魚212公分,胎仔產出體長42~55公分。
可由延繩釣、刺網、拖網漁獲,魚肉供食用,皮可製成皮革,肝臟可提煉維他命製成營養食品。在臺灣是重要的經濟性魚種。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斑紋鬚鯊或斑鬚(虎仔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rectolobus maculatus (Bonnaterre, 1788)
眼之前方及下方具肉垂8~10枚;鼻瓣稍分葉;體背不具任何突出物或隆脊。第一背鰭起點約與腹鰭基底後1/3位置相對,鰭高則約等於基底長;兩背鰭間距長於第一背鰭內緣長,而約為第一背鰭基底長之半。體背深色,隱約可見深色之鞍狀斑,整個背部具深色斑點及O型淺色記號,鞍狀斑之間則不具寬的網狀線。
本種於日本沿海、南中國海及澳洲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則於西南及東北部海域均有漁獲記錄。
分布於溫帶至亞熱帶的近岸珊瑚礁區或岩礁區,棲息水深0~110公尺,為常見的種類。其體表色斑為很好的保護色,特別是當牠停留在砂質海底時很不容易被發現。據稱是夜行性動物,常利用夜間攝食。卵胎生,每胎產仔數最高記錄37尾,交尾季節在7月。以底棲性的無脊椎動物如蟹、龍蝦、頭足類,以及魚類為餌料生物。最大可成長至320公分,一般的體型在150~180公分,雄魚成熟體長60公分左右,胎仔產出體長則約為21公分。
魚肉可供食用,皮可做皮革。是水族館經常飼養的種類之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科(Family Orectolobidae),Wobbegons
Heterodontus zebra (Gray, 1831)
上眼眶隆棘低,眼後往下方傾斜的角度不明顯;上下頜後方臼齒較小且不呈圓形,體背中線具明顯隆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相對;臀鰭外角遠在尾鰭下葉起點之前,臀鰭基底末端與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為臀鰭基底長的兩倍以上。體表具12條橫向之帶狀棕色或黑色斑紋,無點狀斑。
於西太平洋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越南、印尼沿海及澳洲北部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北部海域偶而可以漁獲。
雖為常見的種類,不過目前為止對其生態習性所知十分有限,只知其為底棲種類,出現在陸棚區域,棲息水深可達50公尺深,卵生,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體長最大可成長至122公分,雄魚成熟體長84公分。
可由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虎鯊目或異齒目(Order Heterodontiformes)
虎鯊科或異齒科(Family Heterodontidae),Bullhead Sharks, Horn Sharks, or Port Jackson Sharks
丫髻或槌頭雙髻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phyrna zygaena (Linnaeus, 1758)
頭向左右兩側延伸,寬度極寬,頭寬約為全長之26~29%;由吻端至第一背鰭基底末端之距離不及頭寬之半;頭前緣稍彎曲,中央不凹入,而前方兩側則明顯凹入;頭部後緣寬,寬度通常大於口裂寬;前鼻溝發育完全而位於鼻孔之前方兩側;口前吻長約為頭寬之1/5~1/3;眼之後角於口裂之稍後方;前方齒具強而有力之齒尖,齒緣或平滑或呈不明顯鋸齒狀,後方齒較尖而不呈臼齒狀。第一背鰭刀狀,其起點位置與胸鰭基底末端相對,後角位置則遠在腹鰭起點之前;第二背鰭低,不及臀鰭之高,後緣稍凹入,內緣長度較長約為高度之兩倍;腹鰭不呈刀狀,後緣或平直或稍凹入;臀鰭稍大於第二背鰭,基底長約為全長之4.3~5.7%,起點在第二背鰭起點稍前方...
本種遍佈於南北緯55度間之熱帶及溫帶沿近海域,臺灣於北部、東北部海域經常可以漁獲。
生性活躍,棲息水深0~20公尺,沿近海域經常出現的種類,有成群洄游的習性。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29~37尾。以硬骨魚類、小鯊魚、魟、甲殼類、頭足類為食。對人類具危險性。最大漁獲體長370~400公分,成熟體長210~24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50~61公分。
可由延繩釣、刺網、拖網、鏢刺漁獲,供食用,於臺灣沿近海鯊漁業中是多獲性的經濟魚種之一,經濟價值高。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尖吻鯖鯊或灰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surus oxyrinchus (Rafinesque, 1810)
體形紡錘狀,吻端尖突如錐;齒呈大型刀狀,不具小齒尖或鋸齒緣;胸鰭窄長,前緣長度短於頭長;第一背鰭大型;第二背鰭及臀鰭很小且基底皆可扭轉;尾柄兩側各具一明顯之側隆脊;尾鰭近似新月形,腹面白色。
北緯60度至南緯50度間之世界各大洋海域均有其蹤跡。臺灣除西部外其餘各海域均有漁獲記錄。
水溫在16℃以上之水域,不論沿岸、近海、外洋均可發現其蹤跡,生性活躍,棲息水深0~150公尺,本種可能是所有鯊魚中游泳速度最快,動作最敏捷者。本種似乎有隨季節性洄游的情形。卵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數4~16尾。以硬骨魚類為主食,有時亦可發現其食用海龜、鼠海豚、甚至其他種類的鯊魚。具危險性,不過少有攻擊人的記錄。最大應可成長至4公尺以上,雌、雄魚最小性成熟體長分別為280公分及195公分。胎仔產出體長60~70公分。
本種可由延繩釣釣獲,是臺灣地區沿近海鯊漁業中的多獲性種類之一,經濟價值頗高,魚肉魚鰭供食用,牙齒可製成藝品,供觀賞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鼠鯊目或鼠目(Order Lamniformes)、Mackerel Sharks
鼠鯊科或鯖科(Family Lamnidae),Mackerel Sharks
日本鬚或日本鬚鯊(虎仔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rectolobus japonicus (Regan, 1906)
鼻瓣稍分葉;眼前方及下方具5枚肉垂;體背不具突出物或隆脊。第一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底中點之後;第一背鰭鰭高約等於基底長;兩背鰭間距大於第一背鰭內緣長,而約等於第一背鰭基底長之半。體色混雜且顯眼,體背具寬而明顯之深色長方形鞍狀斑,鞍狀斑邊緣為鋸齒狀,中間具深色點,各鞍狀斑間呈淺色,具許多寬網狀線。
本種出現於西太平洋沿海,北起日本,南至越南、菲律賓。臺灣地區於西南海域可發現其蹤跡。
熱帶及亞熱帶近岸底棲性種類,夜行性;卵胎生,每胎可產仔20尾以上;以魚類及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在日本本種為定置網所漁獲,臺灣地區則通常為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所漁獲。
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科(Family Orectolobidae),Wobbegon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