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171.8778 ms
共 22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臺灣姬雙尾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之稚蟲與同屬之A. camtschaticus相當相似,可由下列形態特徵分辨: 1.頭部:觸角鞭節約19-20節。上唇長度約為寬度的四分之三。大顎側緣近端部的三分之一處具一鈍的脊起(A. camtschaticus則為平滑的)。 2.腹部:腹鰓I及II較小,為卵形。鰓II至VII之後側邊緣各具一狹窄的脊起。另外,尾絲尾毛的顏色和A. camtschaticus相比較為均勻,為均勻的白色或淡黃色。 體長:老熟稚蟲,雄蟲:9.10-12.02mm。 雌蟲:10.0-12.5mm。尾毛長度:雌蟲:5.10-6.20mm。此種為台灣特有種。
|
小鰭尾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魚體較細長;眼睛瞳孔直徑較小。鰓孔前方之鰓位側線孔單個。頜齒雙列,內側者較大且數量較少,細針狀,頜間具有2-3顆較大且可倒伏的牙齒,其後方則排列有單列小型的鋤骨齒。脊椎骨數115-120。魚體由灰白至灰褐色,體表有許多深色交錯的網狀細紋;頭部腹側及魚體腹側顏色較淡。眼虹彩為白色,且虹彩上具有一深色的橫帶。
|
肩斑刺尾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明顯凸出,成魚越是明顯。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X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彎月形,隨著成長,上下葉逐漸延長。體一致為黃褐至暗褐色,具許多不顯的灰藍色波狀縱線;在鰓蓋的上緣,緊接著眼睛後方,具一稍大於瞳孔之黑色圓斑;圓斑的後方,由鰓蓋上緣至胸鰭基部上方,具一條橙色之橫帶。背鰭橘黃色外,背鰭及臀鰭的基底及鰭緣各具一暗藍色紋,鰭緣的上下方另具數條細的藍色縱線;尾鰭基部有一白橫帶,上下葉則呈橘黃色;尾柄棘溝黑色。
|
擬刺尾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腹鰭僅3軟條;尾鰭近截形。尾棘在尾柄前部,其後端固定於皮下。體藍色,體上半部從胸鰭中央至尾柄全為黑色,但胸鰭後方具有一長橢圓形藍斑;眼後另具一黑帶沿背鰭基部縱走而與體之黑斑相連;背、臀及腹鰭藍色而具黑緣;胸鰭前部藍色,後部黃色;尾鰭黃色,上下葉緣黑色。
|
尾紋真蛙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稍側扁,似圓柱狀;頭鈍短。頭頂具冠膜,雌魚的較低。鼻鬚2-4絲狀分支,眼上鬚單一不分支,無頸鬚。 上下唇平滑;齒骨具一犬齒。D. XIII-XIV, 19-21; A. II, 21-22;P. 14; V. I, 3。背鰭具缺刻,最後一棘很小,背鰭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雄魚眼眶後下緣、鰓蓋上緣各有一黑點;體側有8-9條淡橫帶,每一橫帶中央有2個鑲黑邊的淡藍點,有3-5條不明顯的斷縱線;背鰭和臀鰭的基部透明,末稍黑色,胸鰭灰白色,尾鰭有4-5條深紋,無白點; 雌魚鰓蓋上緣黑斑不明顯,體側有7-8條淺橫帶,有5條明顯的黑色斷縱線,後端或斷裂成點狀;背鰭基部具一列斑點;胸鰭灰白色;...
|
馬氏鱗鰭烏尾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4-4.6倍。口小,端位;上頜骨具有伸縮性,且多少被眶前骨所掩蓋;前上頜骨具二個指狀突起;上下頜前方具一細齒,鋤骨無齒。體被中小型櫛鱗,背鰭及臀鰭基底上方一半的區域均被鱗;側線完全且平直,僅於尾柄前稍彎曲,側線鱗數68-76。背鰭硬棘X,軟條15;臀鰭硬棘III,軟條12。體背藍綠色,腹面粉紅色,體側有二條金黃色帶,第一條起自頭頂而止於背鰭末端,另一條正好於側線上,起自吻上方經眼睛上緣而達尾柄末梢,約一個鱗片寬。各鰭銀黃或淡白;尾鰭上下葉末端有明顯黑斑。本種魚分類上仍有歧見,現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烏尾鮗亞科...
|
黃尾姬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0-3.2倍。兩眼間隔平扁。眼前方無溝槽。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前緣的下方;上頜骨無鱗。上下頜骨具帶狀齒,外列齒擴大,前方數齒呈犬齒狀;鋤骨具三角形齒帶且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齒帶。鰓耙數28-29。體被中小型櫛鱗,背鰭及臀鰭上均裸露無鱗;側線完全且平直,側線鱗數70-74。背鰭硬軟鰭條間無深刻;背鰭與臀鰭最末之軟條皆略為延長而較前方鰭條長;背鰭硬棘X,軟條10-11;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約等於頭長;尾鰭深叉。體藍紫色,體側有黃斑散佈。背鰭及胸鰭黃綠色;尾鰭上葉鮮黃色,下葉黃綠至藍紫色;腹鰭及臀鰭色淡。依據 Nelson(1994)將...
|
百里奚凸尾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體爲豆莢形,拱起,前端大於後方,前緣爲圓弧形,後緣三角形突出,扁平,殼表平滑,周緣有緣稜,殼體的主體與尾板由一高低不平的脊稜所分開。殼體呈豆莢形,拱起,背緣與前緣相接,爲大圓弧形,腹緣做緩慢的凹 入。前緣有緣稜及內緣溝。內緣溝做牙齒咬痕狀。後緣三角形扁平凸出。殼表不平,但光滑。殼體的後端尾板與主體部由高低的丘陵所分開。
|
牽牛花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小到中等大,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0.5-8 mm,鐵褐色,中央淺黃褐色到灰色,邊緣較深,有時有黃暈。產孢於上下葉表皆可見。子座無或僅由數個褐色細胞構成。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7隻成束,淺橄欖黃色到褐色,近尖端漸淺並漸窄,頂端有0-2個明顯或不明顯的膝狀彎曲,尖端略成截形,15-150 × 4-8 μm。分生孢子針形到倒棍棒形,透明無色,筆直或彎曲,多隔膜但不明顯,頂端略尖,基部略成截形,35-140 × 2-4 μm。
|
夾竹桃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最初於葉片上表面呈邊界不明顯的淺黃色病斑,之後轉為淺灰色矩形病斑,無明顯邊界,寬3–10 ×2毫米,後期病斑變黃且呈明顯的綠色補丁狀,於相對應的下表面呈灰色,外觀上有些渾濁。於葉片下表皮產孢,略呈散佈狀。無子座。外部有大量二次菌絲體,與葉毛(特別是於凹陷的子座處)之間的糾結:菌絲半透明,1–2微米寬,具有分隔,具分支,於分生孢子梗呈分支狀。分生孢子梗不成束狀,由外部菌絲的末端和側邊長出,半透明至淺橄欖棕色,直立,不分枝,0–2個分隔,0–2個膝狀彎曲,頂端圓錐圓滑狀,5–20 × 2–3微米;分生孢子痕未增厚。分生孢子半透明至很淺的橄欖色,狹倒棍棒狀至絲狀,彎曲或波狀,頂端尖細或略尖...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