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勝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名的古蹟。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紅樓夢》第二回:「卻是自己擔風袖月,遊覽天下勝跡。」也作「勝蹟」。
開羅(Cairo)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沿著河川而築。轄區內重要文化點,有八十幾年歷史的學進國小、二結圳、二結車站、二結紙廠、已被指明為縣級古蹟的二結穀倉和近年來遠近馳名的二結王公廟 。隨著早期移民來臺拓荒,二結三王公於二百二十年前由先民廖地從福建省漳浦湖西坑攜到二結建廟供村民祭拜。由於王公神蹟顯赫,二結王公廟除了是當地主要信仰中心外,也成為宜蘭地區重要的宗教據點。二結王公廟於民國十八年﹙西元1929﹚改建,迄今已有七十幾年的歷史。大部份住在二結地區的居民,遇到出外、當兵、行車、病痛等事情,均會到廟裡上個香祈求平安,因此與王公廟均有一份很深的情感。廟前的廣場與...
湖州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市名。位於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以絲綢業為主要工業,工藝品以湖筆、羽扇最為著名。盛產稻米、湖羊和淡水魚等,湖州肉粽為其名產。內河航道直通杭嘉湖各地及上海、蘇南一帶。名勝古蹟有飛英塔、鐵佛寺等。
黃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黃帝陵寢所在。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的橋山,為陝北著名的古蹟和風景區。
紅毛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淡水鎮的名勝古蹟。明崇禎二年(西元1629),由西班牙人所創建,原稱為「聖多明哥城」。崇禎十五年由荷蘭人接管,改建為軍營,因當時荷蘭人被稱為「紅毛人」,遂稱為「紅毛城」。英人在淡水設立領事館,於同治六年(西元1867)與清廷訂立紅毛城永久租約,至民國六十一年三月撤館。六十九年六月三十日政府收為國有,整修後開放參觀。城的建築為兩層正方形稜堡,紅牆屹立,下可俯瞰淡水河。現屬一級古蹟
十三行遺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新北市淡水河口南岸,觀音山前緣之河口平原上的古蹟遺址。原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祖先凱達噶蘭族,在一千五百至二千年前的活動空間。因該處舊有清代十三洋行設立的行口,故稱為「十三行遺址」。民國四十六年,始由臺灣大學林朝棨教授發現。歷經考古學家的挖掘與研究,證明當時已將鐵器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其中,「煉鐵作坊」的出土,為現存臺灣史前先民冶鐵技術的唯一證據。
新德里(New Delh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香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名:(1)在河南省洛陽縣南龍門山之東,因產香葛而得名。唐白居易居此,自號香山居士。(2)在河南省寶豐縣東南。中巒圓淨如珠,故舊名大珠山。(3)在江蘇省吳縣西南。(4)在北平市萬壽山西側。因古有香山寺而得名,上多古蹟。(5)廣東省中山縣的香爐山,簡稱為「香山」。
王得祿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嘉義縣新港鄉安和村番婆附近田園中的古蹟。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西元1884),為清朝王得祿的墓園。王得祿是清朝治臺二百一十二年中,官位最高的臺灣人,祖籍江西,出生在嘉義縣太保鄉,乾隆年間,曾招募士兵助總兵柴大紀平定林爽文之變,收復當時稱諸羅的嘉義。嘉慶年間又平定海盜蔡牽之亂,道光十六年又敉平當地的民亂,清廷於是將他晉升為太子少保,此地後遂因名為「太保」,得祿死後歸葬於此。墓園占地很廣,墓前有許多用青石雕成的石人、石獸,是臺灣地區氣派最雄偉的古墓。現屬一級古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