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王安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宋臨川人。博覽強記,工書畫,尤善詩,而文詞簡練。神宗時為相,改革政治,銳行新法,因反對者眾多,沒有成功。封荊國公,卒諡文。著有《周官新義》、《臨川集》、《唐百家詩選》等。
司馬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019~1086)字君實,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人。哲宗初,入朝為相,罷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卒贈溫國公,諡文正,世稱為「涑水先生」。著有《資治通鑑》、《稽古錄》、《涑水紀聞》等。
融合教育的重要理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目標、教學方式、評量方式與評量標準等,而個別化教育計畫可說是適性教育的具體實施工具,其概念源自美國公法「個別化教育方案(inddivdual educational program)」定義為為身心障礙學生所設計的書面文件,台灣則將其稱為「個別化教育計畫」。對教師而言,IEP是針對特殊兒童教學的管理工具,因特殊兒童與普通同儕的生理、心理、學習特性差異大,因此需要工具來規劃與管理特殊兒童的課程與教學,藉著組織性的安排課程與教學目標,教師及行政人員可進行系統化與科學化的評量,隨時監測與檢討教學成效。 四、專業團隊合作任一專...
避君三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注解〕 (1) 楚子饗之:楚莊王以酒宴款待晉國公子重耳。楚子,指楚莊王(?∼西元前591),春秋時楚國國君,名侶。有雄才,任用伍舉、蘇從,勵精圖治,國勢大張,滅庸克宋,伐陳圍鄭,與晉爭霸,為春秋五霸之一。在位二十三年,諡莊。饗,音ㄒ|ㄤˇ,以盛宴款待賓客。 (2) 反:通「返」,回到。 (3) 不穀:不善,古代君侯自謙之詞。 (4) 羽毛齒革:珍禽異獸的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 (5) 波及:澤及、影響到。 (6) 靈:威靈。 (7) 治兵:出兵,指開啟戰端。 (8) 辟君三舍:避開楚軍,後退九十里。辟,音ㄅ|ˋ,通「避」,...
指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指示、命令。唐.韓愈〈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號登元和,大聖載營,風揮日舒,咸順指令。」
沈從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等自籌資金,創辦《人間》、《紅黑》雜誌,終因資金不足而停刊。1928年到1930年沈從文任教於上海中國公學,兼任《大公報》、《益事報》等文藝副刊主編;後曾先後在輔仁大學、國立青島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魚山主校區)、武漢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1948年受到所謂左翼文化人郭沫若等的批判。1948年12月31日宣佈封筆,中止文學創作,轉入歷史文物研究,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服飾。1950年到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到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期間遇上文化...
累卵之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故事加以證驗,說明若犯了這十種過失,即足以危身亡國。其中最後一項:國小無禮,韓非舉的例子是:從前晉國公子重耳在各國間流亡,經過曹國時,曹共公聽說重耳駢脅,就沒禮貌地趁重耳洗澡時跑去觀看。公子重耳因亡命他國,所以隱忍未發。當時曹國臣子叔瞻和釐負羈也在一旁,叔瞻勸諫曹共公說:「我看公子重耳不是個平常人,將來一定有所作為,您今天對他如此無禮,恐怕曹國就要受害了!」釐負羈也勸諫曹共公應該要禮遇公子重耳,但不為曹共公接受。後來公子重耳重回晉國做君主,三年後,便出兵攻打曹國。曹國本來就是一個小國,夾在晉、楚兩大強國之間,曹國的君主就像重疊起來的蛋,隨時有跌破的可能。但曹共公的行事卻如此無禮,也不聽諫臣的...
吳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立下開闢西河廣大疆土的功勳。魏斯逝世(西元前三九七年)之後,他的兒子魏擊繼位。魏國宰相公叔,妻子是魏國公主--魏斯的女兒,公叔權傾中外,忌妒吳起的才能,認為有一天吳起會威脅到他的職位,因而想把吳起排除。在僕人的建議之下,公叔在魏擊面前竭力讚揚吳起,認為吳起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可是吳起是衛國人,恐怕不能忠心於魏國。留住他的唯一方法,只有許配給他一位公主,使他能成為魏國的女婿。在公叔夫婦的精心設計之下,擺下筵席,邀請吳起。在筵席上,公叔的妻子以公主的身份,把公叔喝來叱去,百般的侮辱,公叔只能百般的忍受。吳起看在眼裡,大為震驚...
群而不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群而不結黨營私。《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唐.權德輿〈唐丞相太保致仕岐國公杜公墓志銘〉:「公所樞極,喜士容物,群而不黨。」
學步邯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邯鄲學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