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養虎貽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滅亡。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立即率兵入關,與劉軍對峙。戰爭初期,項羽占了優勢,後來劉邦鞏固關中,並極力籠絡諸侯,才逐漸轉敗為勝。於是項羽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項羽於是引兵東歸。當劉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說︰「大王,此時我軍已經取得天下大半,諸侯也都歸附我們,而項羽的軍隊卻兵疲糧缺,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大好時機!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澈底消滅它,如果現在放楚軍回去而不追擊,就好像是養了一隻會吃人的老虎,日後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啊!」於是劉邦派韓信、彭越出兵攻擊項羽,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最後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後來「養虎遺患」這句成語被...
逆行倒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信讒言,殺其父兄,故逃亡吳國,佐吳伐楚以報父仇,並輔吳稱霸。吳王夫差滅越國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伍員極力阻止,夫差不聽,反而聽信讒言殺了他。伍員死前預言越必滅吳,九年後果然應驗。 (2) 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生卒年不詳。本姓公孫,名包胥,因封於申,故號申包胥。與伍員友善,員以吳師伐楚,入郢,包胥入秦乞師,依庭牆哭七日,秦伯乃遣將平定其國難。返國後楚昭王賞功,逃而不受。 (3) 日莫:「莫」為「暮」的本字。日暮,指日落、黃昏時候。〔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藩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在邊陲各地設置節度使,鎮守土地,抵禦外侮,稱為「藩鎮」。唐.玄宗〈賜崔日知往潞州〉詩:「藩鎮謳謠滿,行宮雨露深。」《初刻拍案驚奇》卷四:「此術既不易輕得,唐之藩鎮羨慕倣做,極力延到奇蹤異跡之人。」
失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待人不周,有失禮數。多為對人自責疏忽的客套話。《三國演義》第五九回:「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當於兄長處極力舉薦。」《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道:『原來是蘧老先生的令公孫,失敬了。』」
現代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二十世紀的藝術潮流。起因於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的物質主義與二次世界大戰的衝擊,使人類的精神內心產生空洞、虛無的感覺。表現在文學作品上,則極力刻劃現代人的疏離感和孤獨感,而在語言技巧上,則不斷創新語言,並且不避土語方言融入嚴肅的作品中。[例]現代主義表現在繪畫、音樂、舞蹈方面,每每帶有一種不斷嘗試與創新的精神。
失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走路不小心而摔倒。《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九.誤掇惡名》:「楊篆員外,乾符中佐永寧劉丞相淮南幕,因遊江失足墜水。」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一.碧碧》:「少年遑遽,極力擠之,孫猝不及防,失足墜岩下。」也作「失腳」。
浴血奮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畏犧牲,極力戰鬥,雖全身是血,仍不退縮。形容戰況慘烈,奮戰到底。
秀外惠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得其樂。第三類的人則是汲汲營營地想巴結貴人,終日唯唯諾諾,老死而止。韓愈在描述第一類人的時候,除了極力描述他們為官的威風和受奉承的情形,也對這些人驕奢的生活,藉周遭美女爭寵的情形顯露出來。因此韓愈對這些成日沒事,只為爭取主人憐愛的女子作了細膩的描述。說她們畫著彎曲的眉樣,有著豐潤的臉頰,聲音是如此清脆好聽,體態更是輕盈迷人。不但是外表好看,人也很聰明。走起來飄動著前襟,嬌羞得用長袖半遮掩著臉。這些美女打扮得漂漂亮亮,住在各人房裡,整天閒著沒事做,不是互相嫉妒,就是想盡辦法爭寵。在這段文字中,韓愈就用了「秀外而惠中」來形容這些美人都是容貌美麗,內心聰慧的。後來就從這裡摘出「秀外慧中」這句成語。...
維也納會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涵 補償與回復除了奧地利之外,而參與的國家包括了俄國、英國、普魯士和戰敗國的法國本身。維也納會議所欲極力維護的價值,包括了:國際政治的權力平衡,重新建構歐洲均勢狀態、保守專制的價值等。在這些問題之下,列強首要的課題便是:如何處理法國的問題、如何重新分配拿破崙所重劃的版圖。 正統在正統原則下,法國的波旁王朝獲得復辟,路易十八登上法國的王位;而領土的重新分配方面,則秉持著恢復和補償原則,較重要的部分有:俄羅斯瓜分了大部分的波蘭土地、瑞典兼併了挪威、波蘭和比利時的合併等、奧地利獲得波蘭的加里西亞、義大利境內的倫巴底以及威尼西亞...
抱殘守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抱殘守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抱殘守缺」原作「保殘守缺」。劉歆,字子駿,為漢代學者,繼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為中國目錄學之始。哀帝時,劉歆建議古文經傳立於學官,博士、朝臣反對,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幾經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