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遷廟。《新唐書.卷一三.禮樂志》:「已祧之主,不得復入太廟。」《宋史.卷一二三.禮志二十六》:「僖祖及文懿皇后神主既祧,準禮不諱,忌日亦請依唐睿宗祧遷故事廢之。」
一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舉世。《漢書.卷二二.禮樂志》:「願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躋仁壽之域。」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恭敬、肅敬。《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說而承流。」唐.顏師古.注:「竦,敬也。說,讀曰悅。」
小試牛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牛刀小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牛刀」是指宰牛用的大刀,語出《論語.陽貨》。孔子的學生子游在魯國的武城當官,以禮樂教化百姓,因此城內一片祥和。有次孔子來到武城,看到學生子游的政績斐然,便笑道:「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治理武城這樣的小地方,需要靠禮樂教化這樣大費周章嗎?子游聽了便回答說:「我從前聽老師說:『在上位的人學了禮樂,就懂得愛護百姓;在下位的人學了禮樂,便容易聽從治理。』」孔子聽了子游的話,就說:「弟子們!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剛說的只是開玩笑罷了!」後來「牛刀」便被用來比喻人富有大材。北宋時,蘇軾的好友歐陽修之孫歐陽憲要去韋城赴任主簿一職,「主簿」是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鑑的...
制禮作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定禮樂,泛指國家文物制度的制定。《禮記.明堂位》:「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遲先生有制禮作樂之才,乃是南邦名宿。」
典章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一國的禮樂文物、法令制度。如:「西周的典章制度已相當完備、進步。」
清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天下太平,政治有法度。《詩經.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即位三十年,四夷賓服,百姓家給,政教清明。」
頂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上下傳接的修辭技巧。(註二)如:<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參考資料(註一) 董季棠著:《修辭析論》,台北:益智書局,1985年11月三版。頁385-399。(註二)蔡宗陽著:《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5月初版。頁207-215。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頂針英文關鍵字:thimble
存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持續占據時間或空間,尚未消失。《禮記.仲尼燕君》唐.孔穎達.正義:「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者,仁猶存也,君子見上大饗四焉,知禮樂所存在也。」
文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德行事功、禮樂法度。《論語.泰伯》:「煥乎!其有文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