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2.44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殺雞焉用牛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割雞焉用牛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吳國人言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學生,以文學著稱。他在擔任魯國武城首長時,用禮樂教化百姓。有一天,孔子到武城,聽到武城一片弦樂歌聲,便微微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以此來調侃子游,治理武城這麼一個小地方,還須大費周章地動用禮樂教化嗎?子游聽後則回答說:「我曾經聽老師您說過:『做官的學道,就會愛恤人民;老百姓學道,就會容易接受指揮。』」孔子立即向同行弟子表示子游的話是對的,自己剛才不過是說笑罷了。後來「割雞焉用牛刀」被用來比喻處理小事,毋需大才。
博古通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博古知今注音︰ㄅㄛˊ ㄍㄨˇ ㄓ ㄐ|ㄣ漢語拼音︰bó gǔ zhī jīn釋義︰猶「博古通今」。見「博古通今」條。 01.《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源) 02.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近來有一秀才,姓蘇名秦,此人博古知今,真乃將相之器。」 參考詞語︰披古通今注音︰ㄆ| ㄍㄨˇ ㄊㄨㄥ ㄐ|ㄣ漢語拼音︰pī gǔ tōng jīn釋義︰披,翻閱。「披古通今」猶「博古通今」。見「博古通今」條。 01.南朝梁.簡文帝〈書案銘〉︰「敬客禮賢,恭思儼束,披古通今,察姦理俗。」 參考詞語︰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官府的記錄文件。即譜諜。通「牒」。《漢書.卷二二.禮樂志》:「齊房產草,九莖連葉,宮童效異,披圖案諜。」
弱肉強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由於佛教鼎盛,因此當時的文人及達官貴人,多與僧侶往來,互贈詩文。〈送浮屠文暢師序〉就是韓愈贈予僧文暢的文章。文中表達了他一貫擁護儒家仁義道統的立場。他認為:在天下未教化之初,人民和禽獸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後來聖人出現,治理天下,因為施行仁義和禮樂刑政,人民才得以安逸的生活,也正因為仁道,才能世世代代相傳而固守著傳統的文化,就像鳥兒,一低頭就是要覓食;一抬頭,就會環顧四方。野獸們大多藏身在隱僻的深山,很少出來活動。這都是因為害怕其他的動物會傷害自己,因而時時提高警覺,但是這樣的小心翼翼,仍然無法擺脫弱者被強者欺凌的危險,弱者之肉,就是強者的食物。現今我們得以過著安詳而閒暇自得的生活,與禽獸差別...
履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時逢新的一年。《新唐書.卷一九.禮樂志九》:「在位者皆再拜,宣制曰:『履新之慶,與公等同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兒子的妻子。《禮記.雜記下》:「婦見舅姑,兄弟姑姊妹皆立于堂下。」《新唐書.卷一八.禮樂志八》:「舅姑即席,婦執笲棗、栗入。」
溫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食無缺。《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只是百姓未盡溫飽,士大夫亦未見能行禮樂。這教養之事,何者為先?」《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我家雖不寬裕,也還可以勉強溫飽。」
口腹之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飲食的欲望。《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特以歡耳目、極口腹之欲也。」
正本清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本清源」原作「清原正本」。漢代的史學家班固,曾在《漢書》的〈刑法志〉中討論國家的刑法制度,認為當時的法律有許多不合宜的地方,處刑的輕重常拿捏不當,重者太重,死刑人數過多;輕者太輕,無法達到遏止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之下,無法遏止輕犯者作惡,官吏又每每以斬大盜建立威信,結果社會依然混亂。原因除了禮樂教養的缺乏外,就是刑法制定不當的後果。所以班固認為必須要從源頭開始清理、從根本開始整頓,也就是從檢討刑法制度做起,修改不當的法令,重新衡量罰則的輕重,才能使社會達到真正的安定,人民有安樂的生活。後來「正本清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澈底改革以解決問題。出現「正本清源」的書證如《晉書.卷三.武帝...
斯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禮樂制度教化。《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漢書.卷一○○.敘傳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憲章六學,統壹聖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