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吸入速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用吸取泵(suction pump)來吸取液體時,吸管中的液體流動之速度即為吸入速度。若吸取泵每單位時間內所吸取的液體體積為 ,而吸管的剖面積為A,則吸入速度V可以下式估計之: 。可見在單位時間內欲吸取定量體積的東西(氣體、液體或散裝固體均可),若吸管之剖面積愈小,則其吸入速度須增大,反之,若吸管之剖面積愈大,則其吸入速度可減小。以一定馬力的吸取泵來吸取東西時,其吸入速度除了與吸管剖面積大小有關外,尚與吸管之形狀、長短、彎頭、出入口的落差及被吸取的東西之黏度等許多複雜的因素有關。
放映速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放映速度是指電影片的播放速度,以每秒鐘所放映的畫幅數為標準,稱為「幅/秒」(Frames-Per-Second,簡稱 fps)。
  電影片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攝製的,每個畫幅上記錄的是接續動作的個別靜止畫面,經過快速的連續放映,使觀者產生動態的錯覺。只要拍攝時的拍攝速度與播放時的放映速度恆定且一致,便可看到自然的動作。一般而言,電影片的放映速度以每秒24幅畫幅為標準,標示為24幅/秒(24fps),此係各類規格的有聲電影片的共同標準放映速度。但就無聲影片而言,則另有2種放映速度。16毫米(16mm)規格的無聲影片的放映速度為每秒16幅畫幅(16fps),8毫米(8mm)規格的無聲...
局部速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局部速度是流場中某一位置的瞬間速度,為一向量,旨在表示流場的局部特性,通常是相對於空間的平均速度而言。一般來說由局部速度的分佈,可以算出其它有關的局部性質,如剪力、渦量等。
殘留速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光學追蹤系統所量測得到之人造衛星速度,與由初步軌道所推算出來之速度的差異,稱為殘留速度
噴嘴出口速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噴射流(jet)在噴嘴出口處的速度稱之。(參見 nozzle exit pressure),噴射流在流經噴嘴出口截面持相對於噴嘴之速度,稱為噴嘴出口速度。一般指平行於火箭中心軸之速度分量而言,垂直於中心軸之速度分量甚小,而且對推力沒有貢獻,通常不予考慮。
鏡頭速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鏡頭速度是指攝影鏡頭的最大光圈值,亦即是鏡頭的透光能力,通常以比數表示。例如一個標示為1: 1.4的鏡頭的最大光圈值是1.4,即表示其鏡頭速度為1.4。而一個標示為1: 2.8的鏡頭的最大光圈值為2.8,其鏡頭速度即為2.8。鏡頭速度的比數愈近,或說最大光圈值愈小的鏡頭,代表其最大之光圈口徑較大,亦即是其透光度高,鏡頭速度快。
  一般而言,鏡頭速度較快的鏡頭因為透光度高,較為明亮,易於在弱光下取景與拍攝,且因其光圈口徑較大,開放光圈時景深較淺且明亮,更易於對焦。
  相同焦距的鏡頭如要製成較快的鏡頭速度,通常鏡頭的口徑會較粗,體積較大,而成本較高。舉例而言,一般的20...
平均加速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學名詞。平均加速度是指單位時間內的平均速度變化,即平均加速度速度變化╱時間,其中速度變化=末速度—初速度
速度分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場中,流速V在不同位置時的大小狀態稱為速度分佈。例如在二維邊界層流動中,沿著垂直方向的流速由邊界上的零增加到邊界層上的自由流速U∞,此即為一種邊界層內的速度分佈。
進入速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空航行器(spacecraft)進入行星或其他星球之大氣層之速度稱為進入速度。參閱附圖,圖中ε1代表太空軌道,太空航行器在D點之速度為V1,受到推力作用產生ΔV的速度改變,成為V2以進入轉移軌道(transfer orbit)行星之大氣層半徑為R,太空航行器於是在E點進入大氣層,此時之速度Ve即為進入速度。一般而言,Ve的大小與方向可決定進入大氣層後之軌道的特性,而 E 點的位置可決定降落地點的位置。
雙曲線速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星際運動中,運行體環繞星體之軌跡為雙曲線時,其速度與軌跡相切,而大小可以下列公式表之:
  
  式中V為速度;m1為星體質量;m2為運行體質量;G為重力常數;r為m1與m2,間之距離;a為雙曲線橫軸長(參見 hyperbolic orbit);且m1>>m2。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