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48.5461 ms
共 12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雪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epus timidus (Linnaeus, 1758)
體背褐色,四肢末端乳白色,耳外緣白色,耳尖黑色,冬季體色轉為白色;頭軀幹長約53公分,尾長約8公分。
斯堪地那維亞到西伯利亞東部、阿爾卑斯山、愛爾蘭、蘇格蘭、庫頁島、北海道。
過去曾有分類學者將北極兔(arctic hare, L. arcticus)歸為本種之亞種。本種棲息在凍原與針葉林帶,一般不築窩,但幼兔會躲在洞內避敵。活動範圍約10~16公頃,且雄兔活動範圍大於雌兔,但在生殖季時,雌雄活動範圍均會縮減。雌兔一年平均生2胎,但棲息在偏北地區的雌兔一年只生1胎,一胎平均2.6隻。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兔形目(Order Lagomorpha)
兔科(Family Leporidae)
|
聚螢積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在困苦的環境中勤奮讀書。如:「聚螢積雪的故事,可以激勵我們好好的用功讀書。」也作「映雪囊螢」。
|
正月雷鳴,二月雪,三月無水過田缺,四月秧打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句話是農家諺語。意指一月如果打雷,二月如果下雪,到了三月就會有旱災,而到了四月就不用想要插秧播種了。例:正月雷鳴,二月雪,三月無水過田缺,四月秧打節,係講務農人家,看天食飯。(一月如果打雷,二月如果下雪,三月就會有旱災,四月就不用想要插秧播種了,就是說明務農人家,看天吃飯。)
|
雪中贈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南朝齊謝朓在大雪中,將自己的短襖送給江革的故事。見《淵鑑類函.卷三七四.服飾部.襦四》。後用以比喻在人危難時伸出援手。如:「您雪中贈襦之情,我此生此世永難報答。」
|
白雪黃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家煉丹之術,常稱水銀為「白雪」,鉛為「黃芽」。《西遊記》第一七回:「講的是立鼎安爐,摶砂煉汞;白雪黃芽,傍門外道。」
|
映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時孫康家貧,夜晚利用雪光照明讀書。典出《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李善注引《孫氏世錄》。後形容在困苦的環境中勤奮讀書。宋.劉克莊〈挽陳北山〉詩二首之二:「掘筆臨池慣,殘書映雪勤。」
|
擔雪填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白費力氣,或徒勞無功。元.無名氏〈普天樂.楚臺雲〉曲:「姐姐每鑽冰取火,婆婆每指山賣磨,哥哥每擔雪填河。」也作「擔雪塞井」。
|
納氏鷂鱝或雪花鴨嘴燕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etobatus narinari (Euphrasen, 1790)
體盤寬度遠大於長度;前緣凸出,後緣凹入;頭部厚,吻較窄,吻下鰭與胸鰭分離;鼻孔與口相連,鼻孔後緣具鬚邊,中間部位則深凹入;眼小而明顯,位於頭之側方,幾乎位於口角之前;噴水孔大型,位於眼之側後方。齒排成1列,寬而短,下頜齒向前突出;五鰓裂約略同大,間距亦相同;小型背鰭1枚,外角圓,內緣短;起點與腹鰭基底末端相對。腹鰭頗窄,末端鈍或突出。胸鰭近似刀狀,不向前延伸與吻連接;尾長而纖細;尾棘1枚,棘緣鋸齒狀。福馬林浸泡後體背灰橄欖色,具灰白色點,腹面白色。
出現於紅海,阿拉伯、納塔耳﹝巴西東部﹞、馬達加斯加、塞昔耳群島、印度、斯里卡、馬來半島、檳榔嶼、新加坡、東印度群島、菲律賓、中南半島、昆士蘭、新奧爾良、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夏威夷、台灣沿岸海域。
底棲性。
可由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漁獲,魚肉可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鱝科或燕魟科(Family Myliobatidae),Eagle Rays
|
飛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飛散的雪花。《文選.顏延之.北使洛詩》:「陰風振涼野,飛雪瞀窮天。」宋.蘇軾〈少年遊.去年相送〉詞:「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
雪山草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kydromus hsuehshanensis (Lin and Cheng, 1981)
其體型粗壯,鱗片亦較台產其他草蜥屬蜥蜴為粗糙,吻肛長最大可達6.8公分左右,尾長最大僅約吻肛的2倍左右,其與身體比例卻為台灣產草蜥屬蜥蜴中最短者,體背顏色以褐色為主,偶帶有黃綠色,一般具2對鼠蹊孔,腹鱗較平滑(不起稜或微稜)。
目前記錄僅侷限於台灣中部及中部偏北,海拔1,800~3,000公尺左右的山區。
日行性卵生,喜於高海拔碎石坡或灌叢間雜之裸露地活動,稍受驚下即躲入碎石縫隙或灌叢內,卵生一窩可產2~6顆左右的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正蜥科(Family Lacertidae),Lacertids, True Lizards, Typical Lizards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