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4.9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禍生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在蕭牆7>之內也。」 〔注解〕 (1) 由與求: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春秋魯國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求,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在孔門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稱為「冉有」。 (2) 相:輔佐。 (3) 分崩離析: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見「分崩離析」。 (4) 干戈:比喻兵事、戰亂。 (5) 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世家,與孟孫、叔孫並稱「三桓」,掌握魯國實權。 (6) 顓臾:魯國境內一附庸國,...
釁發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在蕭牆7>之內也。」 〔注解〕 (1) 由與求: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春秋魯國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求,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在孔門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稱為「冉有」。 (2) 相:輔佐。 (3) 分崩離析: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見「分崩離析」。 (4) 干戈:比喻兵事、戰亂。 (5) 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世家,與孟孫、叔孫並稱「三桓」,掌握魯國實權。 (6) 顓臾:魯國境內一附庸國,...
花田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劇目。敘述劉員外女玉燕偕婢春三遊花田盛會,遇書生機,由春三以寫扇為名,代為撮合。時為人邀去,劉家僕誤將周通招回,周通耍賴,限三日後來迎娶劉女。春三助機喬妝賣花女,入劉府密商解救之策。此時,周通至,誤將機強回,劉府告官,周通至官衙前,將機交其妹玉樓,玉樓得知實情,以身相許。後因縣令追查機,玉樓情急喬男裝至劉府,與玉燕成親,後二人遂以姐妹禮共處。周通出獄,再次騷擾劉府,俠士魯智深借宿,知其事,代入洞房,痛打周通。適機狀元及第,迎娶劉玉燕、周玉樓二女,終皆大歡喜。也稱為「花田八錯」。
力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盡力支撐病體。《晉書.卷七○.列傳.壼》:「壼時發背創,猶未合,力疾而戰。」《聊齋志異.卷一○.胭脂》:「女不忍過拒,力疾啟扉。」
禍興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在蕭牆7>之內也。」 〔注解〕 (1) 由與求: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春秋魯國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求,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在孔門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稱為「冉有」。 (2) 相:輔佐。 (3) 分崩離析: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見「分崩離析」。 (4) 干戈:比喻兵事、戰亂。 (5) 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世家,與孟孫、叔孫並稱「三桓」,掌握魯國實權。 (6) 顓臾:魯國境內一附庸國,...
價比連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價值連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楚人和自楚國山中得到一塊玉璞,奉獻給楚厲王,經玉工鑑定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為和騙他,於是砍去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和再次獻上玉璞,結果玉璞仍然被鑑定為石頭,和又被砍去右腳。到了文王即位,和抱著玉璞在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哭得淚盡泣血,文王得知這件事,命玉工把玉璞剖開,得到一塊寶玉,於是將它琢磨成璧,命名為「和氏璧」。後來這璧被戰國趙惠文王輾轉得到,秦昭襄王聞知此事,就派使者送信給趙惠文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換他的和氏璧。因為這十五座城區當是相連,所以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價值連城」,用來形容物品十分珍貴。
和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楚人和,曾為獻璧而被刖去雙足。
舉止不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語行動不落俗套。《隋唐演義》第七八回:「太子見那女子舉止不凡,分付內侍不許囉唕。」《掃迷帚》第五回:「昨見二君舉止不凡,詢及棧主,始知兄即吳江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
和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人和所得的璞玉。參見「和氏璧」條。《文選.曹丕.與鍾大理書》:「和璧入秦,相如抗節。」
價等連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價值連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楚人和自楚國山中得到一塊玉璞,奉獻給楚厲王,經玉工鑑定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為和騙他,於是砍去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和再次獻上玉璞,結果玉璞仍然被鑑定為石頭,和又被砍去右腳。到了文王即位,和抱著玉璞在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哭得淚盡泣血,文王得知這件事,命玉工把玉璞剖開,得到一塊寶玉,於是將它琢磨成璧,命名為「和氏璧」。後來這璧被戰國趙惠文王輾轉得到,秦昭襄王聞知此事,就派使者送信給趙惠文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換他的和氏璧。因為這十五座城區當是相連,所以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價值連城」,用來形容物品十分珍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