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藥融入砂糖中,凝固而成的藥片。主要治療嚨腫痛及嚨發炎。
繏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嚨。用手臂勒住嚨。
家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種頸部有一圈黃色的美麗蝙蝠是在1999年由台大動物系李玲玲教授及匈牙利學者Csorba新發表的台灣特有種,所根據的模式標本為曹先紹等人在1992年6月4日首次於台中縣武陵地區發現。夜行性,以小型昆蟲為食。其他生活史上待進一步調查。 棲地分布:不常見,零星分布於臺灣中海拔以上山區,主要棲居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山區森林中。捕獲記錄包括台中、南投、宜蘭及花蓮等地。
臺灣白噪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色。額、頭頂至後頸栗赤色,眼先黑色,眼後耳羽欖赤褐色。體背面包括背、腰和尾上覆羽、翼覆羽和尾羽欖褐色,兩側尾羽末端白色。腮黑色,和上胸白色,胸帶和脇欖褐色,下胸、腹和尾下覆羽灰白色。喙黑色,跗蹠褐色。
眼瘤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latysterira peltata
體長13公分,喙黑色,眼的上方有橢圓形亮紅色的肉垂裸毛區,由頭、背、翅及尾羽為黑色,略有金屬光澤,尾羽外緣白色,下腹除胸前有一黑色細橫帶外,皆為白色,腳黑色,雌鳥大致似雄鳥,但至前胸與背部為一致的黑色,亞成鳥背部較灰,覆羽及飛羽外緣為黃褐色羽緣,胸前為淡褐色。
共3亞種,分布於熱帶非洲,海拔約1,000~3,000公尺。
在高地森林區域活動,亦包括潮濕的灌叢及庭院,單獨或成對在樹木及灌叢間不斷的跳動覓食,尋找昆蟲,但不常於空中捕捉飛蟲,拍翅時有聲音。巢為杯狀,築於小樹叉或水平的樹幹上。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眼瘤鶲科(Family Platysteiridae)
噪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體色略有不同。雄鳥體背自頭頂至尾上覆羽為單純灰褐色,尾羽黑色,外側3枚尾羽的基部約有 2/3 為白色。眼周有狹窄白圈,翼羽黑褐色,有不明顯翼帶。腹面部繁殖期為紅褐色,冬季不明顯,胸、脇及腹部淡灰褐色,腹中央污白色,尾下覆羽白色。雌鳥與雄鳥相似,唯部白色,整體顏色較雄鳥淡。上喙黑褐色,下喙偏黃尖端深色。跗蹠及趾黑色。
印度異齒盤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細小而後部側扁;體長為體高之7.1倍。頭寬而扁平,體長為頭長之3.2倍,寬的5.3倍,吸盤長的6.3倍。尾柄中庸,其長為高的1.4倍。無下頜感覺孔;無前鰓蓋感覺孔。肛門開口離臀鰭起點較至吸盤後緣為近。背鰭起於肛門垂直線後方,與臀鰭皆不和尾鰭相連,具軟條8;臀鰭軟條7;胸鰭圓形,與前吸盤後緣相連;腹鰭變形為具突起之雙型吸盤;尾鰭圓形。體為紅色,體側具白色不規則之蠕紋,背部具5-6個白色鞍狀斑,吻背部具白色寬縱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吞下去。
盤孔盤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圓形,前部扁平;頭部窄而扁平;體高為體長之16.2%。吻部背面輪廓短圓。口小;上下頜具一列門牙,每一門牙前端窄圓。兩鼻孔皆具短鼻管。皮膚裸出無鱗。背鰭與臀鰭近尾鰭,但不與尾鰭相連,軟條分別為9及8;胸鰭圓形,與前吸盤後緣相連;腹鰭變形為具突起之單型吸盤,吸盤的底部厚且具乳突;尾鰭圓形。體為黑色或黑褐色,體側具三條在吻部相連之白色縱紋。Discotrema crinophila為同種異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