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6.77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嚨。如:「引吭高歌」、「扼吭憤嘆」。《文選.左思.蜀都賦》:「雲飛水宿,哢吭清渠。」唐.柳宗元〈上門下李夷簡相公陳情書〉:「然猶仰首伸吭,張目而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疑問語氣。《老殘遊記》第三回:「看見老殘,喚道:『先生,先生,你會看嚨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竹管。漢.王充《論衡.量知》:「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唐.杜甫〈引水〉詩:「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不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供給、幫助。《戰國策.秦策四》:「韓天下之咽,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遊。」漢.高誘.注:「資,給。」《宋史.卷三一二.韓琦傳》:「今棄不耕,適足以資敵,將皆為所有矣,遂請距北界十里為禁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嚨」條。
餘音繞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列子》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相傳從前韓國有個女子韓娥,擁有一副好歌。有一次,她要前往齊國,抵達齊國城門雍門時,因為旅費用盡,於是賣唱以賺取食物。她的歌聲極為優美動人,即使在她離去以後,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列子》文中是以「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後來「餘音繞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如清代小說《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是用「餘音繞梁」形容王小玉迴環轉折,...
七竅生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二十載繁華夢》第三回:「(周庸佑)說罷,悻悻然轉出來。把鄧娘氣得七竅生煙,覺得腦中一湧,裡作動,旋吐出鮮血來。」
新鶯出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的歌聲,宛轉清脆,悅耳動聽,如黃鶯在山谷間鳴叫般。《老殘遊記》第二回:「忽羯鼓一聲,歌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力咳嗽,迫使間的梗塞物自口中排出。如:「咳痰」、「咳血」、「將小魚刺咳出來。」
響遏行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列子》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相傳從前秦國有個愛唱歌的人薛譚,去向秦青學習歌唱技巧,可是在還沒全部學會之前,他就自以為已經學成,於是向老師辭行,打算返鄉。秦青也不挽留他,還在郊外大道上設酒食為薛譚送行。在餞別的酒席中,秦青打著節拍,展開歌,唱起慷慨悲壯的曲子,歌聲高亢清越,振動了林間的樹木,又直上天際,遏止了浮雲的行進。薛譚聽到這樣的歌聲,才知道原來自己所學的不過是一些皮毛,於是請求秦青原諒,仍舊繼續拜師學藝,並且自此之後,再也不敢有學成歸鄉的念頭。《列子》文中以「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形容秦青的歌聲,後來「響遏行雲」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歌聲響亮高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