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西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鹽換取糧食,幾乎無法維生,憤而投入搶奪行列,党項的戰力因而大增,宋朝西邊重鎮靈州,遂落入夏人之手。宋人感到難以用武力制服党項,改採和談方式,每年宋党項一定數量的銀、絹和茶葉,但李繼遷之子李德明則必須接受朝廷任命為西平王。和議成立後的二十多年,邊境無事,党項的農耕與貿易都有所發展,出現欣欣向榮的局面。 建國李德明的兒子元昊對於父親臣屬於宋,藉以取得物質享受的做法,很不以為然。原昊繼位,下令三天內恢復本族髮型,他又命大臣創制文字,規定各種文書均須使用。不久,西元1038年,他正式稱帝,國號大夏。 文化西夏官制是西夏與中原兩...
縱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表示德政的行為。舊史載有官府暫時釋放囚犯返家,並限期歸獄之事,以作為德政或政治清明的表象。如漢代馬援、晉代曹攄等,其中又以唐太宗最為著名。唐太宗曾釋放死刑犯三百餘人,使暫還家,後囚犯都如期自歸,因而全被赦免。見《新唐書.卷五六.刑法志》。宋人歐陽修曾撰寫〈縱囚論〉,譏論此事的不當。
文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文體名。一種賦體,形式較自由,多以散文說理狀物,純任自然,宋人之作多如此。如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等。也稱為「散文賦」、「散賦」。
莫辨楮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模仿逼真,很難分辨真假。語本《韓非子.喻老》:「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
守株伺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守株待兔」之典源,提供參考。 《韓非子.五蠹》……是以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宋人1>有耕者,田中有株2>,兔走觸株3>,折頸而死。因釋其耒4>而守株,冀5>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注解〕 (1) 宋:周朝分封殷遺族微子啟之地,在今河南省商邱縣南,後為齊所滅。 (2) 株:樹幹。 (3) 兔走觸株:兔子慌忙奔跑而撞樹。走,跑。觸,撞。 (4) 釋其耒:扔下耕具。釋,放下。耒,用手推耕的木製農具,形狀似犁。 (5) 冀:希望。
北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指北方的王朝。如晉人對契丹、宋人對遼金之稱。《新五代史.卷一七.晉家人傳.高祖皇后李氏》:「昔先帝起太原時,欲擇一子留守,謀之北朝皇帝。」
歡忻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歡欣鼓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歡欣鼓舞」這句成語是用來形容歡樂興奮的樣子。宋人蘇軾的〈上知府王龍圖書〉即見此一成語。這篇文章是蘇軾寫給新任知府的一封信,信中說:很久以來,人民被沉重的稅賦壓得喘不過氣,新任知府到職後,降低了人民稅賦,才讓大家如釋重負,像是從無底深淵裡被拯救出來。這種救人於急難之時的施為,對人民而言極為珍貴,所以大家「歡欣鼓舞之至」,對新任知府充滿更多的期待。「歡欣鼓舞 」用於群體,少用於個人。如清代小說《文明小史》第五四回描述秦鳳梧確定開辦煤礦公司後,便開始積極地進行一切,定出了大家的薪水,並打算從下個月一號即開始發薪,所以「大家都歡欣鼓舞起來」。這裡的「歡欣鼓...
生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出生的那一年。[例]這篇文章出於宋人之手,但作者的生年不詳。
眾散親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寵於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為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願也。」宋人許之。於是陳、蔡方睦於衛,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公問於眾仲曰:「衛州吁其成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1>之也。夫州吁2>,阻兵3>而安忍4>。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5>矣。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夫州吁弒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乎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 〔注解〕 (1) 治絲而棼:比喻行事不得要領,反而越做越糟。見「治絲而棼」。 (2) 州吁:春秋衛國人,莊公之子,桓公之弟。桓公立十六年,州吁弒之而...
付與一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付之一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態度毫不在意,一笑置之。有時表現的是一種豁達的人生觀,如宋人張元幹的〈永遇樂.飛觀橫空〉詞:「曲屏端有,吹簫人在,同倚暮雲清曉。乘除了、人間寵辱,付之一笑。」有時表現的是一種不在意事情的應付態度,如《程乙本紅樓夢》第三○回:「別人總沒解過他們四個人的話來,因此,付之一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