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風不鳴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音,古人以此象徵賢者在位,天下大治。後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乎,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漢.王充《論衡.是應》:「關梁不閉,道無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發蒙振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揭去蒙蓋在眼睛上的障礙,振落下樹枝上的枯葉。比喻輕而易舉,毫不費力。《史記.卷一二○.汲黯傳》:「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
辭色俱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帝是王愷的外甥,經常幫助王愷,給他一些珍寶。有一次,晉武帝把一枝高二尺左右的珊瑚賞賜給王愷,這珊瑚樹枝條茂盛,世上很少有能與它媲美的。王愷把它拿給石崇看。石崇用鐵如意敲它,隨手就打碎了。王愷非常惋惜,聲音臉色都非常嚴厲。石崇說:「不值得遺憾。」就叫手下把自己的珊瑚拿來,高達三尺、四尺,光彩奪目,總共有六十多枚。王愷看了神情顯得迷惘,一付若有所失的樣子。後來「聲色俱厲」演變為成語,被用來指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歌聲繞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聲回旋於梁柱間,歷久不息。形容歌聲美妙動聽。《太平御覽.卷五七二.樂部.歌》:「謁乃聞王母歌聲,而不見其形。歌聲繞梁三匝,乃上旁梁,草樹枝葉皆動,歌之感也。」
樹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岔的樹枝。如:「一對小鳥在榕樹的樹杈上築了一個小巢。」
枝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枝。《晉書.卷三三.石苞傳》:「武帝每助愷,常以珊瑚賜之,高二尺許,枝柯扶疏。」
橄欖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橄欖的樹枝。西方《聖經》記載,大洪水後,鴿子將橄欖枝銜回諾亞的方舟,表示洪水已退,所以橄欖枝後來作為和平與希望的象徵。
末大不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後叛變,因而遭到殺害或被迫出逃。所以他認為︰「如果從這四個人的例子看來,有大城市對國家是有害的。樹枝太粗就會折斷,尾巴太大就擺動不易,大王您應該明白這道理。」後來「尾大不掉」被用來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在上者難以駕馭;亦用來比喻事物因輕重關係倒置,形成難以控制的局面。
揭竿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揭竿而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代越庖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越俎代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上古時候的許由是個有名的高士,莊子在〈逍遙遊〉中對他極為推崇。據說,堯到晚年時想讓位給許由,可是他卻堅不接受,並且說:「你已經將天下治理得非常好,難道現在我會為了外在的虛名來取代你嗎?小鳥在林中築巢,不過佔了一根樹枝;偃鼠到河邊喝水,也不過喝到肚子飽。你回去休息吧!我要這麼大的天下做什麼呢?縱使廚師不下廚,主祭人也不能因此越過禮器,代替廚師去烹煮食物。」後來「越俎代庖」這個成語,就從許由所說的「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ㄗㄨㄣ ㄗㄨˇ)而代之矣」這句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踰越職分代人辦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