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斯湯達爾(Stendhal)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貝多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rhoven 西元1770-1827年)為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並主導了浪漫主義時代的前期,被譽為「樂聖」。
羅曼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富有浪漫色彩的戀愛故事或驚險故事。由英語romance翻譯得名。原指取材自上古或中世紀傳說的小說,這些作品充滿中世紀騎士的神奇事蹟、俠義氣概和風流韻事,後成為一般傳奇小說、戀愛故事的代稱,或指稱某人的戀愛經過。也譯作「羅曼司」、「羅曼斯」。
德拉克洛瓦(Delacroix,Eugen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查司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理想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歐洲的思想潮流。反對自然主義與機械論的人生觀,而特別著重精神生活。表現於文學,主張為人生而藝術,因而產生象徵主義、新浪漫主義等流派;表現於美術,受拉斐爾前派寫實主義運動的影響,其浪漫的幻想,甚至包含唯美主義的心情。
教育目的的演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此在此時期的希臘人民大抵的教育目的為健全人格,發展德智體群美軍衡的人民。 羅馬時代羅馬有別於希臘的浪漫,強調實用的部分,教育之目的強調培養實用的技術人才,以及培養能言善道、富含知識的統治人才。 中世紀此時期的歐洲,主要是由教會領導的整個國家,此時期受教育的人多為神職人員,因此教育的目的便圍繞著神學為中心,培養的人才也以專業的神職人員,或是促使其擁有更豐富的知識及專長, 如此以來才能鞏固其神權統治的威嚴,讓更多人民信服。 結論再以前的教育目的多為鞏固少數人的權利,因此不是只有貴族能接受教育,就是對人民實施愚民教育,他們只...
魔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劇名。奧地利作曲家莫札特的最後一齣歌劇,屬於德文歌唱劇類型。為英語Magic Flute、德語Die Zauberflöte的意譯。西元一七九一年九月三十一日在維也納首演。現為各大劇院經常演出的劇目之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