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3.17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乘車戴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越人性率樸,與人結交有禮儀,封土壇,祭以雞犬,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見晉.周處《風土記》。比喻情誼深篤,不因貴賤而改變。唐.元稹〈酬東川李相公十六韻啟〉:「昔楚人始交,必有乘車戴笠不忘相揖之誓,誠以為富貴不相忘之難也。」
落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書畫上題署姓名、字號、書寫年月、詩句跋語等,皆稱為「落款」。《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荊公默誦此詩一遍,問香火道人:『此詩何人所作?沒有落款。』」《老殘遊記》第一二回:「人瑞看了,說道:『好詩!好詩!為甚不落款呢?』」
友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友愛和善。《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息夫躬》:「皇后父特進孔鄉侯傅晏與躬同郡,相友善。」唐.元稹〈上令狐相公詩啟〉:「某又與同門生白居易友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及。《詩經.大雅.雲漢》:「不殄禋祀,自郊徂宮。」唐.韓愈〈祭董相公文〉:「自邇徂遠,混然一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古代以割裂的繻,作為出入關隘的憑證。《漢書.卷六十四.終軍傳下》:「步入關,關吏予軍繻。」顏師古注引蘇林曰:「繻,帛邊也。舊關出入皆以傳,傳須(煩),因裂繻頭合以為符信也。」唐.元稹〈奉和權相公行次臨闕驛逢鄭僕射相公歸朝俄頃分途因以奉贈詩十四韻〉:「棧閣纔傾蓋,關門已合繻。」
道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過瓜田時,不彎身穿鞋;走過李樹下面,不舉手整理帽子。語出漢.無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後比喻避免招惹嫌疑。明.陸釆《明珠記》第一七齣:「深感將軍好意,爭奈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相公男子,妾身女人,雖則結為義父,難免外人議論。」
雙喜臨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件喜事一起降臨家門。《歧路燈》第二七回:「你屋裡恭喜了,大相公也喜了,一天生的,真正雙喜臨門。」
迎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前接待。《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至日鼓吹打轎,上門迎接陸蕙娘。」《儒林外史》第四回:「長班報:『有客到!』魏相公丟了碗出去迎接進來。」
處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吩咐。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聞思帝鄉有感〉詩:「滄海西頭舊丞相,停杯處分不須吹。」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