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細點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魚體較為延長;吻部較鈍。牙齒呈圓錐狀,鋤骨齒二排。體色及斑紋隨年齡增加而有變異。脊椎骨數127-133。成魚體底色白,且上滿布褐色不定形斑點,頭部之斑點小於眼徑,身體部分則或聚集成大塊碎斑;幼魚之底色為白,其上布有眼徑大小之 C型黑斑,不規則地排成若干縱列,且隨成長而列數增加,腹部前較白。以前所記載之花斑星鯙(Siderea picta )為本種之異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學上指無芽鱗覆蔽保護的芽,如茄、胡瓜等。
擬粉芽緣梅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與粉芽緣梅衣Parmotrema rampoddensis相似,但本種無緣毛,髓層化學物質中不含skyrin和anthraquinone。
白口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上、下頜尖長,略呈勾狀;上頜齒有三列。脊椎骨數126-128。口內皮膚為白色,體底色深棕略帶紫色,其上滿布深褐色邊的小黃白點,該圓點大小不會隨個體增長而明顯變大,但會增多。鰓孔為黑色,尾端為白色。
繸斑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fimbriatus (Bennett, 1831)
上、下頜較為尖長,且略呈彎勾狀。頜齒單列,尖牙狀;鋤骨齒亦為單列。魚體底色為黃白至淡褐色,體側有許多黑斑塊,沿著頭尾方向排成3~5列;部分個體體側之黑色斑塊或有垂直相互連成帶狀波紋的變異形式。背鰭、臀鰭的邊緣顏色較淡;背鰭、臀鰭上常具有黑色繸狀斑紋。小至中等體型的鯙類;體長可達80公分。
於西太平洋的印尼、日本、澳洲;中部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薩摩亞等海域。在臺灣見於澳底、南方澳、成功、南灣、萬里桐、小琉球及澎湖等地海域。
本種小型個體棲息於珊瑚礁潮間帶的潮池中。食慾旺盛,成長迅速;性情凶猛,能在水中游泳,同時並獵捕其他游泳速度較慢的活魚及餌食。吻部在白天為暗褐色,但夜間則褪成和其他部位相同的底色。
可供食用,或飼養作為寵物。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中華緣梅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衣體貼生至疏鬆貼生於基物,裂片寬8-15 mm,緣毛稀疏,長0.3-2 mm;上表面粉芽近邊緣生;下表面黑色,假根中等程度稠密。子囊盤盤面不穿孔。
大緣毛緣梅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衣體疏鬆附著於基物,裂片寬8-15 mm,緣毛長2-4 mm,粉芽線形;下表面黑色,假根稀疏。子囊盤盤面不穿孔;分生孢子近亞葫蘆形。
美麗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脊椎骨數135。頭部淡褐色或棕褐色(生活時是黃色);體呈紅褐色至黃褐色,體側於幼魚時散在由多角形斑點所組成的網狀斑紋,隨著成長,斑點擴散而成不規則狀斑點;幼魚時背、臀鰭鮮黃色,隨著成長,僅留下黃色緣;嘴角邊另具一條深色斜帶;鰓孔黑色。
頭海蜴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細長,如鰻形,側扁。尾部細長,尾端細尖。頭楔狀,吻間長,顯著突出。口小,下位,頭頂及鰓蓋不被鱗片,上頜兩側頜齒齒板分離成兩長橢圓形。體被小圓鱗,側線鱗片較大且特化,腹鰭前側線鱗9-16個,臀鰭前側線鱗19-31個。第一鰓弓鰓耙數19-24枝。背鰭鰭條10-12根,第一根鰭條為短硬棘;腹鰭具1根硬棘以及8根軟條;臀鰭基底長,後部軟條與尾鰭相連。體色為暗灰色,頭部顏色多變,鰓部呈暗褐色或黑色。
緣梅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衣體疏鬆貼生於基物,裂片寬8-15 mm,緣毛長2-45 mm,粉芽近線形,蝕落;髓層僅下部呈淡黃色;下表面黑色,假根稀疏。子囊盤未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