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5.52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雅美趾蝎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epidodactylus yami (Ota, 1987)
成體吻肛長最大約3.6公分,尾長與吻肛長約相等,身體略為扁平,鼻孔不與吻相接;四肢短,趾端膨大,除第一趾外,其餘各趾均有爪,趾下皮瓣2列,第三、四趾間有微蹼;雄性個體具18~20個股孔及肛前孔,雌性個體則不太明顯;體色易變,但基本上體背面淺褐色,上有2列黑褐色的大型斑塊。
為台灣特有種,目前僅發現於蘭嶼。
為低海拔種類,夜行性,白天喜藏於林投、檳榔、香蕉等寬葉植物的葉片基部、樹皮下或樹縫中,夜晚則活動於山區的樹幹或室外牆上;以昆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每次可產2顆相連的卵。
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守宮科(Family Gekkonidae),Geckos
葉陰石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莖長,1.5~2.0mm粗,根莖片白,中心褐色,盾狀著生。柄長,約6~12cm,比葉身長,葉五角形。

莎姆新東洋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較細長,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下頜凸出於上頜。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具ㄧ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側線完全,側線數38-43,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片數2.5。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1-12 (通常為12) ;最後一根硬棘長於前一根硬棘。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7-8 (通常為8) ;胸鰭軟條 13-14 (通常為14) ;尾鰭深叉形。體側上方略帶桃色的銀色,下方銀色; 在每個片上有一個暗紅色到黑色的斑點。沿著側線上具ㄧ條淡紅的斑紋。背鰭、臀鰭及尾鰭的外緣...
大棘板機魨或圓斑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nthidermis maculatus (Bloch, 1786)
體卵型;尾鰭雙月型;體為棕藍色;幼魚體為藍黑色佈滿小白斑;體長可達30公分。
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印度洋熱帶海域。
幼魚常游息於海草間,成魚屬大洋性魚類,體側有白斑,當被捕獲或死亡時,白斑常會消失。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板機魨科或魨科(Family Balistidae),Trigger Fishes
魨上科(Superfamily Balistoidea)
紅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主上頜骨長未端達眼後緣;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粗櫛,後緣具小棘;側線完全,側線數27-28,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片數2.5。鰓耙數7-8+13-14=21-22。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3-14;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0-11;胸鰭軟條 16-17;尾鰭深叉形。體淡紅色,無明顯之白色斑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eckolepis maculata (Peters, 1880)
全長約14公分;身體胖圓形,四肢短壯,尾部圓柱型,指、趾端膨大,全身片大型呈覆瓦狀排列;口吻短鈍;身體淡棕色到棕色,上雜有暗棕色的斑點。
馬達加斯加島和阿摩羅群島(Comoro Islands)。
出沒於樹林中,樹棲型,但也會出現在人類房舍的牆上,其片容易因外力而脫落,但也容易再生,以昆蟲等小形節肢動物為食,喜將卵產於樹皮下等隱密的地方,每胎可產2個卵,約40天後孵化。
T0000000608--有目(Class Squmata)
T0000000614--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T0000000615--守宮科(Family Gekkonidae),Geckos
黃緣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稍延長,呈長橢圓形, 尾柄短。口端位,齒白色,齒上緣皆具缺刻。眼前鼻孔下具一楔形深溝。吻前半部無片,後半部覆有比體小之片;頰部具數條水平的淺溝;鰓裂後有大型骨質片;尾柄具5-6行小棘列。背鰭兩個,基底相接近,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I棘粗大,第II棘則細長,第III背鰭棘明顯,背鰭及臀鰭軟條同形,前部不較後部高;尾鰭新月形。 體色黃褐色;體與尾部之每一片具一深綠色點。第一背鰭黃色,第二背鰭與臀鰭深綠色,鰭緣橙色;胸鰭綠色,具橙邊;尾鰭深綠色,具橙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面似魚般的波紋。漢.馬融〈長笛賦〉:「波瀾淪,窊隆詭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石是在1847年由Glocker所命名的,它的英文名稱Celadonite是從法文Celadon而來,為海綠色的意思,意指礦物常呈現的顏色。綠石的硬度為2,蘋果綠、橄欖綠和藍綠色為其常見的顏色。一般與海綠石(Glauconite)不易分辨,但兩者之產狀並不相同,海綠石為淺海環境所沉積的自生性礦物,多產於沉積岩中;而綠石則為中性和基性火山岩換質而來,常充填在孔洞中或是覆蓋在換質岩石的表面。在台灣地區,綠石主要產在海岸山脈,尤其是在南段的都鑾山層集塊岩內有較多聚集。
深海角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吻突具1-2個大棘和一些小內棘,內側棘較外側棘為小。上頜末緣不及瞳孔前緣下方;上下頜及鋤骨常具絨毛狀的牙齒,腭骨則無。前鰓蓋的背緣脊不明顯,後頭部的凹槽也很淺。有眶前骨棘;兩個小的眶前棘;眶後棘、肩胛棘、後頸棘及鰓蓋棘皆非常強硬。兩背鰭基底兩側各具一列有棘盾板。體片易脫落,胸部無,腹部被圓,其餘各部被大型櫛。第一背鰭第II硬棘稍長於第III硬棘,向後倒伏不延伸超越過背鰭硬棘嵌入處;胸鰭長度適中,延伸至第5軟條基底的下方且長於腹鰭,第一游離軟條則短於腹鰭。體紅褐色。新鮮時,胸鰭內側除了4個下部軟條透明外,皆為橄欖綠色(死後暗色),帶有紅黑色的邊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