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81.6242 ms
共 28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食洋不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指將外國經驗全盤引用而不作分析比較。如:「食洋不化與食古不化一樣可笑。」
|
週次軟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疲勞試驗中,試件受一週期性負載(如圖1),其應力與應變的關係將形成一封閉曲線,如圖2所示。當所施應變由O加至 時,其應力與應變曲線應由點O沿著路徑1到點A。當施加之應力由 減至- 時,其應力與應變曲線應由點A沿著路徑2到點B。當所施應力由- 再加至 時,應力與應變曲線由點B沿著路徑3再回到點A,如此循環下去。而曲線內所包圍的面積即代表在每一週期中所損失的能量。但對有些材料而言(如銅在較低溫環境),在前幾個週期中會產生不穩定現象,亦即在前幾個週期中,當施予相同的應變振幅時,其所對應的應力會隨著週期數的增加而減小(如圖3)。因此應力與應變曲線會如圖4所示,若由點B(應變為- )再施予應變至 ...
|
文化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科學是指以人類文化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因此有別於一般以自然界的事物作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
文化科學概念提出者可以德國哲學家李克特(H. Rickert, 1863~1936)為代表。李克特為西南德學派,屬新康德主義,在文德爾班(W. Windelband, 1848~1915)的影響下,嚴格地區分自然科學與歷史科學,主張前者是對抽象和普遍規律的說明,後者則是對一次發生、具體、不再重複的事實的描述。李克特接受這項原則,並在其〔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一書中加以闡述。他不採用狄爾泰(W. Dilthey)「精神科學」(Geisteswissenschaft),而改以「文... |
再社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社會化是指社會化的個人在生涯發展或人際互動歷程之中,因為新的角色、情境或經驗而對自我的價值、態度與行為產生調整,重新學習或改變,以獲得適應,表現新的角色與行為的作用或歷程。
譬如戰爭期間被迫接受「洗腦」(brainwashing)的士兵,整個洗腦過程對個人而言即是一種再社會化的過程。又譬如留學生往往是某一地區或文化體系中學習良好、表現卓越的個體,但是在留學國卻必須重新學習並獲得嶄新的語言、觀念及生活經驗、知識技能等。在留學國的學習經驗可說是一種再社會化的過程。其他如剛剛接受入伍訓練的士兵,剛剛入監服刑的犯人,剛剛進入教會學校就讀的學生等,都要歷經再社會化的訓練過程,學習獲得... |
反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反傳統的文化。如:「共產黨所推行以反文化為主的文化大革命,使固有文化慘遭浩劫。」
|
文化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呈現某種文化特色而成立的展示場所或區域。內部常陳列各種具有文化特色的文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並常舉辦多種足以顯示其動態生活的相關性活動。如:「九族文化村的設立,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臺灣原住民的生活型態。」
|
營養強化食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自然生產的食物中,添加特殊營養成分,以滿足人類營養需求的食品。如維他命強化乳、鈣強化餅乾。
|
〔教育部在國外各大學設置中國文化獎學金辦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部在國外各大學設置中國文化獎學金辦法〕係教育部為獎勵外國青年研究中國語言歷史與文化,自民國三十三年(1944)開始,每年在國外各著名大學設置中國文化獎學金;凡在大學肆業之非中國籍學生,還習中國語文、歷史、文化、藝術、政治、經濟、地理等學科一年以上,並具有相當成績者,得申請是項獎學金。同年先在英國牛津、倫敦,美國哈佛、耶魯、密西根、芝加哥、加利福尼亞、哥倫比亞,及印度加爾各答國際大學等十餘校,設是項獎學金合計五十名,每名每年金額為美金一千五百元。其後,因該項獎學金對文化溝通頗多貢獻,又在美國南加州大學、華盛頓大學及史丹福大學及英國劍橋大學各增設五名;此外,復核給美國米爾女子學院一名,英...
|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的前身為桃園縣立圖書館;而桃園縣立圖書館原是日據時期的新竹州立圖書館,創設於民國12年(1923),34年臺灣光復,日人即將館舍移交新竹州接管委員會接收,唯因當時經費闕如,且館內圖書全為日文,中文圖書未及購備,乃暫予閉館。至35年1月始在原址籌設新竹縣立圖書館,是年2月下旬,隨縣治遷移桃園鎮繼續籌備,於8月1日正式開放閱覽。39年因縣治畫分(原新竹縣所轄地區畫分為現在之新竹、桃園、苗栗三縣),乃隨縣名易名為桃園縣立圖書館。其後經遷館2次,至72年7月1日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成立,縣立圖書館則納入文化中心,此即今日的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
該館為地上5層、地... |
文化形態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形態學」一詞是由德國文化學家佛羅賓紐斯(Leo Frobenius, 1849~1917)所提出;他是得自生物學中之形態學的觀念與方法,將它們使用於人類的文化史與社會科學的範圍中。他在一八九七年發表的〔文化圈理論〕(Die Kulturkreislehre, Culture Circle Theory),及一八九九年發表的〔自然科學的文化理論〕(Die Naturwis senschaftliche Kulturlehre, The Natural Scientific Culture Theory)兩篇論文,提出「文化形態學」的概念。
他採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和達爾文(C...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