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4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紅花寶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近橢圓形。殼表光滑,底紅褐色,密佈白色斑點,越接近背線點越密,部分標本具外套膜痕,前端、後端為白色或淡紫色。側邊、腹面及齒列為紅褐色,內外唇的齒列發達。
|
粉紅天竺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圓而側扁。頭大。吻長。眼大。主上頜骨到達眼睛後緣,尾鰭呈叉狀。前鰓蓋的下部軟且未正常骨化。D. VII-I,9; A. II,8; P. 13; C. 3-4,9+8,3-4; Pred.S. 6-7; GR. 5,6+1+1,3; HL2.45-2.62;BD. 2.56-3.12 in SL;SnL. 3.56-4.44;ED. 3.11-3.72 in HL。本種曾被Smith(1961)視為和A. coccineus為同種異名, 直到最近, Mayashi and Kishimoto(1983)才根據兩者在BD./HL.,IS/SL的比例以及鰓耙數的不同,而鑑定為兩個不同...
|
〔紅色教員聯合會暫行章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紅色教員聯合會暫行章程〕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二月批准發布的文件,共四章。暫行章程中規定:紅色教員聯合會的任務是團結小學教員研究教學和管理兒童的方法;有計畫、有組織地領導兒童參加革命工作;發展蘇維埃小學的教育事業;改良教員本身的生活,實行教員互助;凡是現任列寧小學校長、教員和積極努力為蘇維埃發展和改良小學教育者皆得加入某區紅色教員聯合會為會員;紅色教員聯合會是在區教育部領導下的組織,不建立縣以上的組織。
|
紅疣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nathanacanthus goetzeei (Bleeker, 1855)
體相當的高而側扁。頭非常大,幾乎有體長的一半。口大;上下頜皆具齒帶。背鰭起點於眼之上方,不連續而分成2個大小及外觀皆相似的背鰭,第一背鰭具7硬棘,第二背鰭具3硬棘,10~11軟條;腹鰭存在,1硬棘,5軟條;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有3硬棘,8~9軟條。幼魚體色為褐色而有少許的斑點,隨著成長漸呈紅褐色而混雜著斑塊。最大體長可達30公分。
僅分布於澳洲西部及南部沿海。
主要棲息於近岸的礁石區,最深可達30公尺深,白天主要活動於礁穴間,較不易被發現,一般皆在晚上出來活動,以蝦子為捕食的對象。
中小型魚類,不具食用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紅疣鮋科(Family Gnathanacanthidae),Red Velvetfish
|
紅腹壽帶蜂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ochilus polytmus
體長25公分。雄鳥具2根長達15公分的黑色尾羽,頭冠至眼周圍黑色,眼下方至頰、喉、背部、胸部至腹部皆為有光澤之綠色,翼暗褐色;雌鳥頭部及背部綠色,翼暗褐色;自眼下方、頰、喉、背部、胸部至腹部皆為白色,有綠色斑點,尾與黑色內側末端白色。T. p. polytmus 亞種喙紅或紅褐色,尖端黑色;T. p. scitulus亞種喙則全為黑色。
分布於美洲西印度群島之牙買加。
棲息於半乾燥的低地至高海拔山地,在牙買加常出現於城市花園。當許多蜂鳥因森林遭人為破壞而瀕臨消失之際,紅腹壽帶蜂鳥的族群量卻因適應開闊環境的緣故而有增加的趨勢。雄鳥求偶展示時,會飛到雌鳥的前面,發出具有節律的啁啾聲,或停棲於旁邊,擺動下垂的飾帶尾羽。
鳥綱(Class Aves)
雨燕目(Order Apodiformes)
蜂鳥科(Family Trochilidae)
|
深紅啄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endropicos fuscescens
體長14~16公分。為非洲最常見的啄木鳥,有許多亞種。喙長而寬,頭側亦有條紋並帶有明顯的暗色髭斑,眼上方具白眉,翼和尾羽具條紋,腹部為白至黃色,腹部和腹側具淡至深色的斑紋。背部綠色,西北部亞種無條紋,南部亞種則具有黑白相間的條紋,東北部亞種色澤較偏淡褐色,中部亞種則為黃綠色並具有多樣的條紋。雄鳥前額至頭頂為褐色,後頭和頸為紅色;雌鳥頭頂和頸部皆為黑色。幼鳥頭頂為紅色,頸部為黑色,全身色澤較為灰暗。
共9亞種,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好望角。
棲息於各式林地、灌木林,時常出現於邊緣環境或開墾地。常成對、和家庭成員一起活動,或和其他鳥種混群。覓食的時候,移動速度相當快速,並且伴隨著互相聯繫的叫聲。叫聲為尖銳的“kweek-eek-eek-ik-ik”。覓食的高度不高,多在樹木下層、藤蔓、灌木叢、蘆葦叢、苗床、玉蜀黍田覓食。有時也會在樹冠層外側覓食,但偏好較小的樹枝。食物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主,特別是鞘翅目昆蟲和毛蟲。遭遇敵人時會發出叫聲、拍動翼、張開尾羽、舉起頭冠、搖動身體,用啄攻擊對方。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啄木鳥科(Family Picidae)
|
臺南見風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年生草本。葉有柄,三角卵形,長13-30 mm,羽狀脈,鋸齒緣,上表面無毛,下表面疏被長柔毛。總狀花序,花梗較其鄰近葉短;雄蕊4。蒴果較萼片短,長約5 mm。
|
紅蘆莖珊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珊瑚群體呈直立鞭形,通常不具分枝,長度可達1公尺以上,常群集生長,也行無性斷裂生殖。群體圓柱形,表面的共肉組織甚厚,中軸骨鈣化明顯,基部堅硬,頂端則甚柔軟。珊瑚蟲明顯突出,向頂端伸展,分布在群體表面或兩側,基部通常無珊瑚蟲。共肉表層骨針為棒形,內層則為啞鈴形或雙星形,呈黃或紅色。生活群體呈紅或橙紅色,常有海百合或蝦虎魚共生。
|
紅斑鬼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蛛體長約10 mm。背甲長大於寬,扁平,呈銀灰色。步足黑褐色上有三至四個白環。腹部大呈卵圓形,長略大於寬,肩部無突起。腹部背面散布黃色鱗狀斑,正中間有一黃白色縱紋。其肩部有一對大且明顯的紅斑,故名,紅斑邊緣黑色,其外圍著一圈白紋。腹部背面下半部有一個由黃白色條紋所包圍成的三角形斑,內有五對暗紅色斑。腹部腹面中間長方形黑褐色斑,有三對不規則黃白色圓斑。
雄蛛未知。
|
紅鳥糞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約5 ~ 7 mm,為臺灣產鳥糞蛛屬最小、最豔麗的一種。全體呈紅色,僅在腹部背面中央和邊緣具有大型黃色斑紋,以及在兩肩上的隆突頂端呈黑色,與別種易於區分。但也有少數個體,其紅色部位全部變成黑色,使個體變成黑色而帶黃斑,屬於本種的體色變異。雄蛛體型非常小,體長約2 mm,全體呈暗紅褐色,頭胸部顏色較深。其體色和別種鳥糞蛛的雄蛛完全不同,不易混淆。
【習性】
主要分布在臺灣北部低海拔山區的溪谷裡,多棲息於潮濕的環境。夜晚在樹上或草叢間結網。網為圓網,略呈水平或傾斜。卵囊呈水滴形,黃色,末端圓球狀,向上逐漸收縮變...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