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7.7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剛愎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春秋魯宣公十二年時,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晉國於是派荀林父等人率軍前往援助鄭國。當晉軍正要河時,卻聽說鄭國已經和楚國講和,而統帥荀林父在分析形勢後,認為不能輕率地進軍與楚國交戰,因此就打算撤兵回國。然而大將先縠(ㄏㄨˊ)卻不聽指揮,自行率領軍隊過黃河,去追擊楚軍。荀林父發覺後,已無法阻止,只好下令全軍前進。楚王聽說晉軍已經河追來,原本打算退兵,令尹孫叔敖也有相同的看法,就命令軍隊繼續南撤回國。但是大夫伍參卻力勸楚王應該出兵與晉軍交戰,他認為晉軍的荀林父才剛新任統帥,威信不高;而將軍先縠又固執剛愎,不聽指揮;其餘將領也都意見不一,使得部下無所適從。這時若是楚軍出戰,必...
兔死狗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
暴虎馮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暴,徒手搏鬥。馮,徒步河。暴虎馮河指空手與虎搏鬥,不靠舟船河。語本《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比喻人有勇而無謀。《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俺張孔目怎還肯緣木求魚?魯齋郎他可敢暴虎馮河?」也作「憑河暴虎」。
破釜沉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末項羽與秦軍戰於鉅鹿,項羽為使士卒拚死戰鬥,河之後,即將船弄沉,釜甑打破,以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引申為做事果決、義無反顧。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疏〉:「我即卑宮菲食,嘗膽臥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無救於事。」也作「破釜沉船」、「沉舟破釜」、「船沉鉅鹿」。
風聲鶴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時秦主苻堅率眾列陣肥水,謝玄等以八千精兵水還擊,秦兵大敗,潰兵聽到風聲和鶴鳴,皆以為王師已至。典出《晉書.卷七九.謝安傳》。後形容極為驚慌疑懼。宋.李曾伯〈醉蓬萊.問金城方略〉詞:「見說棋邊,風聲鶴唳,膽落胡虜。」《紅樓夢》第一○二回:「賈珍方好,賈蓉等相繼而病。如此接連數月,鬧得兩府俱怕。從此風聲鶴唳,草木皆妖。」也作「鶴唳風聲」。
刻舟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臥薪嘗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詳。為吳王夫差所敗,困於會稽,屈膝求和。歸國後,任用文種、范蠡,臥薪嘗膽,矢志復仇,終於興兵滅吳,並淮水,會諸侯,受方伯之命,稱霸江淮間,名震中國。或作「勾踐」。 (4) 反:通「返」,回來。 (5) 膽:一般解為動物之膽囊,或以為當指具苦味之膽草。 (6) 嘗:同「嚐」,用口辨別滋味。
以訛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訛以傳訛注音︰ㄜˊ |ˇ ㄔㄨㄢˊ ㄜˊ漢語拼音︰é yǐ chuán é釋義︰即「以訛傳訛」。見「以訛傳訛」條。 01.宋.王柏〈默成定武蘭亭記〉︰「南以來,紛粉(紛)翻刻,幾千石矣,訛以傳訛,僅同兒戲,每竊哂之。」(源) 02.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五.演習部.教白》:「而曲師入門之初,亦係暗中摸索,彼既無傳于人,何從轉授于我?訛以傳訛,此說白之理,日晦一日,而人不知。」
虛懷若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五章中,老子形容古代的有道之士,高深得令人無法完全理解,如果想要勉強來描述,可以說他謹慎小心得像要過冬天的河水,警覺戒備得像要防守四鄰的窺伺,拘謹恭敬得像個賓客,和藹可親得像冰塊融解,敦厚質樸得像塊未經雕琢的素材,渾然融合得就像激濁的江水,心胸開闊得像空曠的山谷。像這樣的人,不會驕傲自滿,所以才能夠去除舊有的弊端,不斷地更新進步。典源又見《老子》第四一章。「上德若谷」是表述不同等級的人聽到了同樣高深的道理,會有不同的反應。修養最高深的人會去努力實踐,修養中等的人半信半疑,修養低下的人則一笑置之。這是因為「道」的呈現往往是出乎常理之外的,正如最高尚的道反而好像最低下的山谷,所以一般人才聽了不...
信手拈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拈來,妙應無方。當風玄路,直得金針錦縫,線腳不彰。玉殿寶階,珠簾未卷。正當此時,且道是甚麼人境界?古秋風寒颯颯,蘆花紅蓼滿江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