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09.3749 ms
共 10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鍵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一種古代鋼琴。外形類似現代的平臺鋼琴,其發聲方式乃利用機械裝置撥動琴弦,而非用機械敲擊的方法。音色清晰響亮,但音持續不長。十八世紀後漸為鋼琴所取代。
|
琴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有歌詞的琴曲。起源甚早。演唱時,伴隨琴聲輕吟低唱。今日流傳的如〈陽關三疊〉、〈蘇武思君〉、〈胡笳十八拍〉等。
2.彈琴唱歌。《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琴歌既斷,酒賦無續。」
|
八音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參見「音樂盒」條。
|
琴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童,侍奉士人的小童。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小生引著琴童,前往郊外散心。」元.曾瑞《留鞋記》第二折:「自家琴童的便是。俺主人相國寺看燈去了,一夜不見回家,我索尋去咱。」
|
華麗琴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nura novaehollandiae
雄鳥體長100公分,雌鳥86公分(包含尾羽)。背面為褐色,腹面為深灰色,翅及喉為紅棕色,腳黑灰色,雄鳥尾羽16根,最外側的1對尾羽最寬且末端球棒狀,展示時彎曲如豎琴般,其內側有刻痕狀的淡色斑紋,1對中央尾羽特化為細長如緞帶般,其餘為絲狀,尾羽背面為棕褐色,腹面則為銀灰色,除展示時豎起外,平時為水平狀,需6~8年才能長成完整的尾羽,雌馬尾羽14根,較寬,末端尖且些下垂,孵蛋時則彎曲,亞成鳥的羽色似雌鳥,但尾羽較短。
共2亞種,分布於澳洲東南部,塔斯馬尼亞島的群族則為19世紀中所引進,海拔分布由海平面至雪線皆有。
棲息於溫帶及亞熱帶雨林。夜棲於高處,但平時活動則完全在地面,以強而有力的腳及爪挖掘土壤及腐植土層中的昆蟲、甲殼動物及軟體動物。一般性害羞,多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影。繁殖求偶時在聚食展示,將尾羽豎起將腹面的銀灰色露出,並配合宏亮的鳴叫聲,為一夫多妻制,在交配後,數隻雌鳥會在雄鳥領域附近建立起自己的繁殖領域,獨立築巢並擔起撫育幼鳥的任務,巢築於地面、樹叉或樹蕨頂端,為體積甚大的圓頂狀,由樹枝、蕨葉、青苔等組成,內部襯以絲狀物及脅部羽色,每窩產卵1枚,為石板灰色上有紫褐色的斑紋。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琴鳥科(Family Menuridae)
|
馬林巴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打擊樂器。源自非洲的木琴,每個木條下裝一個葫蘆製成。現在則改葫蘆為金屬共鳴管,將木製琴鍵置於共鳴管之上,以琴槌敲打以產生旋律,但琴鍵較木琴闊,音域較廣,音色圓潤,也有較多特殊打法。為英語Marimba的音譯。目前已知的鍵數有四十九鍵、五十二鍵、五十六鍵、六十一鍵、六十六鍵、六十九鍵。音高比木琴低八度。最大音域可以橫跨六個八度。常用於獨奏與合奏。
|
管風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鍵盤樂器。用不同音高的管子構成,靠鼓動風箱內的空氣,通過銅製、鋅製或木製音管來發音。早期演奏管風琴通常需要兩人搭檔,一人演奏,一人鼓風。後來管風琴的規模越來越大,有以蒸汽機、電力設備鼓風,因而又發展出了更複雜的鍵盤機械結構。現在常見的管風琴有機械式管風琴、機電式管風琴和電動壓氣式管風琴。由風箱壓縮空氣通過管子而發出聲音。一個中型教堂內安裝的管風琴大約有一千二百根音管、二十三個音栓控制音色、兩層手鍵盤和一個腳鍵盤。亦有上萬根管、五層手鍵盤加腳鍵盤之大型管風琴。
|
琴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琴與劍,為古代文人隨身攜帶的物品,有才有藝。唐.薛能〈送馮溫往河外〉詩:「琴劍事行裝,河關出北方。」
|
六弦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吉他」條。
|
手風琴式折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紙張折頁的方式,將一長的紙折疊成較小頁面,以利攜帶和儲存。有時亦稱之為〝扇折〞(fanfold)。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