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13.28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以神明和鬼怪頭像為主要表意符號的象形文字。一般都寫在鹿皮或無花果樹皮紙上,有些則刻在石頭上。大多是和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的天文、曆算,以及祭典儀式的文獻。因西班牙入侵後,馬文卷大部分被焚毀,只留下三卷殘本,現代學者只能解讀部分文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端莊文。《紅樓夢》第五七回:「因薛姨媽看見刑岫烟生得端穩重,且家道貧寒,是個釵荊裙布的女兒,便欲說與薛蟠為妻。」
堂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華麗正,氣勢宏偉。如:「國家音樂廳給人一種典堂皇的感覺。」
河間獻王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事件。河間獻王劉德係漢朝(西元前206∼西元220)景帝(西元前156∼西元前141)之子。景帝二年(西元前155)被立為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間人士獲得好書,必為繕寫與之留其真,並賜金帛。由是民間人士持有先祖舊書,多能獻給劉德。其所得之書多為先秦古文舊書,諸如《尚書》、《禮記》、《孟子》、《老子》等。其本人好儒學,修禮樂,山東諸儒多從而遊。於武帝(西元前140∼西元前87)年間,曾進京獻樂。
《史記.卷五十九》、《漢書.卷五十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種類名稱。是由樂器、人聲、詩、動作及舞具結合成一體的舞蹈。古代帝王用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及朝會、宴享或教育的舞蹈。分為文舞與武舞二大類別。其特徵:文舞時,左手執籥,右手持羽。武舞時,左手執盾,右手持斧或戈。據傳說此種表演形式或起源於黃帝時代。之後,歷代為誇耀本朝之文治武功,多將前代之樂增刪修訂或更改舞名,但其舞蹈之功能,基本型制;包括動作、樂器均大同小異。〔見樂、佾、文舞、武舞〕。
德(Riyadh)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聚會。《儒林外史》第一七回:「今日我等集,即拈『樓』字為韻,回去都做了詩。」也作「會」。
典(Athe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小》自〈六月〉至〈何草不黃〉;〈大〉中,〈民勞〉至〈召旻〉,皆為周朝中衰後亂世所產生的作品,故稱為「變」。與治世所產生的「正」相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容的步行。《文選.陸雲.為顧彥先贈婦詩二首之一》:「步擢纖腰,巧笑發皓齒。」《南史.卷二六.袁湛傳》:「愍孫峻於儀範,廢帝裸之迫使走,愍孫步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