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53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黃帶棘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Kentrocapros flavofaiscatus (Kamohara, 1938)
體長方型;全身被盾甲;體黃色;體長可達15公分。
中國東海、南日本、台灣。
棲息岩礁附近之沙底,棲息深度為150~165公尺。
無經濟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Family Ostraciontidae),Trunkfishes,Boxfishes
上科(Superfamily Ostracioidea)
輻斑多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眼眶間隔大於吻長。鼻孔小,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形突起。體腹側下緣有一縱行皮褶。體背自鼻瓣前緣上方至背鰭前方及腹面自鼻瓣前緣下方至肛門前方被小棘。鰓孔內側乳白色。背鰭近似鐮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7-18;臀鰭與其同形且相對,具軟條14-15;無腹鰭;胸鰭寬短,近倒梯形;尾鰭寬大,截形或近圓形。體背部為黑褐色或藍黑色,腹面乳白色;體背具許多大小不一之灰白色小圓點;體側具灰白緣之黑色大型胸斑,胸斑前後則無任何黑色圓斑和條紋;縱行皮褶鉛灰色。背、臀鰭及尾鰭暗色;胸鰭淺灰色。中華多紀(Takifugu chinensis)為同種異名。
紅鰭多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眼眶間隔大於吻長。鼻孔小,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形突起。體腹側下緣有一縱行皮褶。體背自鼻瓣前緣上方至背鰭前方及腹面自鼻瓣前緣下方至肛門前方被小棘。鰓孔內側乳白色。背鰭近似鐮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6-19;臀鰭與其同形且相對,具軟條13-16;無腹鰭;胸鰭寬短,近方形;尾鰭寬大,近圓形。體背部為黑褐色或藍黑色,腹面乳白色;體背具許多大小不一之灰色小圓點;體側具灰緣之黑色大型胸斑,胸斑前後散佈大小不一之黑色圓斑和條紋;無縱行皮褶黃色帶。背、尾鰭暗色;臀鰭淡色或淡粉紅色;胸鰭淺灰色。
斑點長翻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無尾柄。頭高而側扁。眼小,上側位,眼間隔突起。吻圓鈍。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喙狀齒板,無中央縫。鰓孔小,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體和鰭均粗糙,具棘狀或粒狀突起;無側線。背鰭高大呈鐮刀形;臀鰭與背鰭同形且相對;背鰭與臀鰭鰭條向後延伸至體末端相連而形成一截形假尾鰭(pseudo- caudal fin)或稱舵鰭(clavus);無腹鰭;胸鰭較長,尖形,胸鰭基部斜行;尾鰭消失。體背側灰褐色,腹側銀灰色;頭部約具6條暗色弧線;體側前部約3-4條暗色點狀斜帶;體背側亦具多條大小不一之暗色點狀帶;體側後端灰黑色,上有多條大小不一之白色帶。各鰭灰褐色。
粗尾前角單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橢圓形,側扁,尾柄短而高。口小,前位。鰓孔小,側位,稍傾斜。鱗片小,長形,具一列向後倒之棘,約一至七個。體側中央鱗片並不聚集,可個別區別;恥骨特化鱗三對,大且具許多強棘,可活動。第I背鰭棘強壯,在眼前半部上方,棘側各具一列明顯強棘;腹鰭膜中庸。體色多變,深褐色至灰綠色,或是頭和體前半部深褐色,而體後半部漸淡呈淡橘黃色,或體褐色且具許多白斑;體具許多極小黑點,通常排列成許多水平縱線,但較不規則;鰓裂通常無黑斑;胸鰭基黑色。尾鰭黃色或橙色,具許多細橫紋。
黃鰭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kifugu xanthopterus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體圓長型;體背藍黑色,具4條弧形黑色寬帶;胸鰭及背鰭的基部各有1大黑斑;體長可達50公分。
日本、中國、黃海、中國東海、台灣。
棲息於沙泥底質的深水處的肉食性魚類,肉無毒性,但其內臟及卵巢含劇毒。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四齒科(Family Tetraodontidae),Globefishes,Puffers,Swellfihes
上科(Superfamily Tetraodontoidea)
絨鱗副單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雌魚體較高;吻上緣線稍凸。鰓孔位在眼後半部至眼後緣下方,孔裂大部份位在體中線上方,與體中線呈60至70度夾角。體鱗小,排列極規則,鱗僅具一中央強棘,此棘圓柱狀向後彎曲,成魚棘可分叉,眼後鱗片具十幾根叢生狀之小棘。第I背鰭棘位於眼後半部稍靠後緣的上方,背棘長而稍細,後緣具倒棘,前緣具粒狀突起;腹鰭膜大,但膜後緣不超過恥骨特化鱗之中央,特化鱗細長,共三對,可活動,第一與第二對鱗片等長, 第三對極長約為第一對的2.4倍,末端具向上之小棘,腹鰭膜收縮時特化鱗接近肛門;背鰭與臀鰭前半部之鰭條較後半部之鰭條高許多;尾鰭最上及中央之鰭條延長。體灰色,有許多水平平行細線,頭背及體背具黑色斑。以前所記載...
尖尾倒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高;尾柄短小。吻較短,稍尖突。口上位;下頜突出,唇厚,上下頜僅具一齒列,齒大,薄而寬,上緣截平。鰓裂短,向下延伸到胸鰭基1/2至4/5處;擬鰓短,具13-16葉片,僅至胸鰭基上緣。體被細鱗,每一鱗片的表面有2-4直立的棘突排列成行,大型魚可達7棘突,棘多細尖,無分叉的棘突,有時具2-4輔助小棘。背鰭兩個,硬棘VI,前三背鰭棘發育良好,後三棘則未露出體表;腹鰭僅具1軟條;背、腹硬棘上均有相當發達之小棘;尖形尾。體淡紅色,背部色較深。
縱帶刺鼻單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橢圓形,側扁而高;尾柄短。吻長,頭高。口端位; 唇厚。鰓孔位眼後半部或眼後緣下方,約在體中線上方;長度約等長於眼徑長。胸鰭基在體中線下方。鱗片細小,鱗片的基板上有粗短且不規則的小棘。恥骨末端露出體表,覆蓋住極小且不可動之特化鱗片。尾柄無倒棘,但雄魚尾柄具細剛毛。背鰭兩個,基底分離甚遠,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I背鰭棘位眼前半部上方,棘側有細粒狀突起;腹鰭膜中等;尾鰭長而圓,其長為尾柄高之2.2至2.4倍。體灰褐色至黃褐色,散佈一些黑色斑塊,略排成縱行;眼間隔有2褐色橫帶。尾鰭深色,具黑緣;餘鰭色淡。
前棘假革單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林清哲2012年4月於南部墾丁海域發現的新紀錄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