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斑鏟頭沫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中文俗名為斑鏟頭沫蟬。本種外部形態可參考Shih and Yang (2002a),此處僅提供雄蟲性器之形態補述如下:與Clovia conifera的形態差異簡列如下:(1) 本種前翅前緣的中央與端部,分別具有1個形與半橢圓形的白色斑紋;(2) 本種尾節腹緣突起的末端,圓鈍;(3) 陽莖端部的2對指狀突起約略等長,比陽莖1/3長度稍短,且彎向陽莖的背面。

花薊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蟲製片後體長1.6 mm。體褐色,腹部第2-8背板前緣脊深褐色。觸角第1、2節深褐,與頭同色,第3節及第4、5節基部淡黃,其餘淡褐。前翅淡褐,足淡黃。 頭略寬於長,布有橫紋,頰之長度超過複眼長,兩頰幾乎平直。單眼間毛位於前單眼稍後,眼後毛6對。觸角7節,第3、4節具叉狀感覺錐。 前胸背板布有橫紋,後緣角各有長毛2支,後緣毛3對,最內的1對稍長,背板毛約30支;後胸背板中央有明顯網紋,網內另有小紋,中對毛在前緣縫後,無感覺孔。前翅前緣毛約30支,上脈基部毛7支,端毛8-10支,下脈毛13-16支,排列均勻。 腹部第8背板後緣兩側有細小梳毛,中央缺;第10背板部分縱裂。第3-6腹板有附毛2-...
新帶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略側扁,背、腹輪廓略呈弧形,尾柄無稜脊;體長約為體高之3.8-4.2倍。頭中大。吻尖突。口裂大,平直;下頜突出於上頜;上下頜具尖銳之犬齒,具鋤骨齒。側線二條,上側線沿背緣延伸至尾柄末端,下側線沿腹緣延伸至尾柄末端,在鰓蓋後緣另有一分枝的側線連接上、下側線。第一背鰭高,具棘XV-XVII;第二背鰭硬棘I, 軟條17-20,無離鰭;臀鰭硬棘III, 軟條18-21,無離鰭;腹鰭正常,具I,5;尾鰭深叉。體一致為帶明亮光澤之褐色,背鰭硬棘部色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或近似正形的形狀。[例]郵票一般都是四形的。
蜉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蜉蝣體長約2.2 公分。身體呈小型圓柱狀,一對大複眼位於頭部背面兩側,複眼上呈灰綠色,下呈橙紅色,體色以淡褐色居多,體色為淺黃色。此科物種具有大顎向頭前突出,其鰓為二分叉狀並位於腹部背面,胸部第7 至第9 節兩側具有3 縱紋,左右條較長,中央較短。其後足脛節末端具有大型刺狀突起。

尾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型。整個頭部、頸、喉及胸部均為灰色,頭頂略為深色,有小羽冠,背部橄欖綠色,腰黃色。翼及尾羽褐色,外瓣具欖綠色羽緣。腹部及尾下覆羽黃色。上喙角褐色,下喙略淡。跗蹠及趾棕褐色。
轉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實現機器翻譯的策略。經由分析、轉移、生成三階段以實現機器翻譯的法。轉移工作即為將適合於源語文表示之過渡本文,改變成適合於目標語文表示的另一種過渡本文之過程。
肺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衣體由不規則而重複分歧的鹿角狀瓣裂片所組成。上表面具有明顯的圓形凹槽稜紋,略具光澤,久置則呈灰綠色至橄欖綠;下表面灰白色;絨毛黑色,網紋狀分佈;假根多為暗褐色,單一或簇生。子囊盤著生於地衣體的上表面邊緣處,無柄;盤面紅褐色,直徑2-5mm,全緣或偶有淺齒刻。粉子腔少數,著生於地衣體上表面稜紋上,黑褐色。成熟孢子4室,紡錘形。K+黃色,KC+紅色,Fe+紫色,P+黃色。共生藻為綠藻類。
蓋氏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胸甲圓扇形,背面隆起,分區明顯,額分兩葉,各葉內緣前突,外緣內凹。眼窩緣隆起具顆粒,有兩明顯缺刻。螯足粗壯,腕節背面,外側面及掌節背為細溝分成小塊隆起指尖內面呈匙形。整體背面為暗紅色,少許表面顆粒為白色,剛毛為棕黃至黑色。螯足指部與步足指尖黑色。整體腹面白色。
排列額蝦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型為中小型,目前記錄最大體長為94 mm,身體顏色為半透明的黃色帶黑褐色的橫紋,頭胸甲有三條黑褐色橫紋。捕食爪指節外緣有兩個幾乎相等的三角瓣狀突起。尾柄後緣上有5個刺形成一列。Bigelowina phalangium在臺灣不常見,原因可能不是B. phalangium稀少,而是可能因為它深深穴居棲息在潮間帶和淺海潮下帶,因此很少能被拖網捕獲。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