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4.24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生涯類型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的個人發展史。4.由於同一職業團體內的人格,他們對於各種情境與問題的反應方式也大體相似,並且因此造出特有的人際環境。5.個人職業滿意程度、職業穩定性與職業成就,取決於個人的人格與工作環境之間的適配性。 (註一) 主要假設John Holland 認為生涯選擇係個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和延伸。亦即,人們係在其工作選擇和經驗中表達自己、個人興趣和價值。個人會被某些能滿足其需求和角色認定的特定職業所吸引,因此我們可根據個人對職業的印象和推論,將人們和工作環境加以做特定的歸類。故將個人或環境歸類為六大類型:實際型(Re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手指將軟東西搓捻成某種形狀。如:「捏麵人」、「捏餃子」、「捏泥人兒」。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頭直上只少個圓光,卻便似捏來的僧伽像。」
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形狀、質地像綿的物體。[例]海綿、膠綿
精熟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學習能力的看法利用人力資源協助學生學習在課程上的意義涵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普遍而落實地實施人文課程造教室內和諧的人際關係創造高峰學習經驗 限制忽略對學習的中介歷程之探討,始精熟學習策略不易有效發揮功能。教材被分成若干細小材料再敘寫成教學目標(通常是行為目標),無法完全代表整體。難以界定精熟表現標準。編制優良教材耗費教師精力及時間。否定個別差異的價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土、木、金屬等材料雕的人像。如:「泥偶」、「木偶」。
文化回應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 和Flinders:文化回應教學指的是察覺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差異,並能以教育的方法回應學生受文化模形成的學習行為。(二)Villegas:提升文化差異學生的學習表現,她認為學生對學習的期待因文化而異,為了增加學習機會,教師應了解學生的文化特色,並加以轉化為教學實踐。(三)Smith:文化回應的教學目標不只是提升學生的課業表現,更應幫助教師致力於人類的真善美,建立一個公平、正義、免於壓迫的社會。(四)Ladson-Billings:教師透過重視學生家庭和社區文化的態度,建立關聯性教學,在知識、情感與技能上支持並增能學...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抽菸會致癌。若能認知戒菸的正反面結果,就會改變不當行為。  增進個體良好行為的行為改變技術行為的造與串連(逐步漸進法)行為是逐步養成的(連鎖原理),如同雕家的捏泥巴,經過許多步驟,複雜的過程,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又如造句,由若干單字、造詞,連接而成句子。其他如體操、彈琴、電器操作手冊、學騎腳踏車、運動選手以播放影片慢動作而學技能,都是由若干分解動作串連而成,先學會簡單基本動作,進而學會複雜行為。所謂「工作分析」,就是把抽象複雜的教材,逐層分析...
擲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神問卜的儀式。筊杯通常用木頭或膠做成二片半月的形狀,擲至地面後,視其俯仰以定吉凶。如:「今天一大清早,奶奶便到廟裡擲筊祈願了。」
挑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雕琢、造。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體態是二十年挑剔就的溫柔,姻緣是五百載該撥下的配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橡膠或膠的簡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