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3.42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百發百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西周策》載,蘇厲是戰國時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即將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就對周王說:「白起曾經打敗了韓、魏、趙等國,並且殺害魏國將領,攻占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又要出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攻下,周王室就會面臨危險,您應該想辦法阻止。」於是建議周王派人前往秦國去對白起說:「以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善於射箭。在距離柳樹一百步的地方射擊,射出一百支箭,每一箭都能射中柳葉,一旁觀看的人都誇讚射得很好。但是有一個路過的人,卻說:『的確射得很好,但是可以再教導他射箭的方法。』養由基聽了,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很好,你卻說可以教導我,那你為何不代替我射那柳葉呢?』那個人說:『我不能教...
臨機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機應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隋煬帝死後,東都洛陽掌握在楊侗和大臣王世充手裡。各地起義軍除了瓦崗軍之外,還有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另外還有李淵的唐軍。王世充在打敗瓦崗軍後自立為帝,國號為鄭。唐軍發兵攻打東都,王世充不敵,向竇建德求救,這時唐軍大多將領主張退兵避敵。郭孝恪向李世民建言說:「現在正是王世充兵力最弱的時候,一定要乘勝追擊。否則一旦王、竇聯手合兵,對唐軍十分不利。我軍應該馬上分出兵力固守武牢,屯軍氾水,隨機應變,等待時機一舉出擊,必能取勝!」李世民採納郭孝恪的建議,果然打敗竇軍,迫王世充以洛陽城出降。後來「隨機應變」被用來指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
四分五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安全的部隊就不多了。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假使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麼齊國就會攻打魏國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麼趙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麼楚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南面;這就是所謂的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啊!」張儀以告訴魏王,魏國正處於四方受敵的情勢,國土容易被分解割裂,遊說魏背棄合縱,加入連橫以事秦。後來「四分五裂」被用來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
郭懷一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衝突使漢人更加不滿,最後爆發反抗。 經過1652年9月7日,赤崁的農墾業主郭懷一密謀聚眾,8日破曉攻打赤崁市街,燒毀荷蘭人房屋、殺害荷蘭人及其僕人,當地居民紛紛逃往公司馬廄據守。熱蘭遮城當局聞訊,立刻召集火槍兵渡台江內海反擊,起事群眾不敵退敗。9日,當局號召西拉雅族數個社的兵勇,懸賞掃蕩起事群眾。12日雙方在歐汪(今高雄市岡山區後紅里)會戰,持續圍剿漢人。郭懷一在逃亡時被箭射死,餘眾再往南逃,在麻里麻崙社附近(在今高屏溪右側)被調度來的原住民俘虜。直到19日,剩下的起事首領全部被捉,整場事件才告結束。起事首領皆被嚴厲拷...
知難而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成王話中的「知難而退」,即是引自兵書《軍志》。另外,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內容則是表述楚國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援鄭,但晉軍抵達前鄭國就已投降,晉軍統帥荀林父(ㄈㄨˇ)於是打算班師回朝。當時,中軍副將先縠(ㄏㄨˊ)不同意,主張追擊楚軍,上軍主將士會勸他說:「一個國家若是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章、禮儀都具備,那就不應與他為敵。楚國現在正是這樣,我們如何能與他為敵?何況,看到有可乘之機就前進,看到形勢不利就先退卻,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士會的這番話,其中也用到「知難而退」一語,在《左傳》的這兩個篇章裡,此語所表述的都是一種戰略運用。後來「知難而退」則被用來泛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
風吹草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吳王闔廬的賞識,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他更藉著救援蔡國的名義,出兵攻打楚國,並在佔領楚國郢都之後,命令士兵挖出平王的屍骨鞭笞,報了父兄被殺之仇。在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中,描寫伍子胥逃亡時,平王的追兵在後緊追不捨,他躲躲藏藏,心中十分驚懼,一旦被平王抓到,肯定會難逃一死,所以只要有一點點不對勁的動靜,他就會立刻藏身起來,等到確定沒有追兵後才繼續逃亡。後來「風吹草動」這句成語也多用在於驚懼的狀況中。
楚囚對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年)楚國設在鄖邑的行政長官,稱作“鄖公”,鍾氏,名儀。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令尹子重率兵攻打鄭國,鐘儀隨軍出征,由於戰敗,鐘儀淪為戰俘,鄭國把他抓住後,又轉送晉國,成了“楚囚”。在被囚期間,鐘儀懷念故國,不忘家鄉,他想到楚國的戰敗,不禁潸然淚下,愛國之情,溢於言表。過了兩年的囚禁生活,到楚共王九年(公元前582年),晉景公見到“楚囚”鐘儀,他問別人道:“兵器庫裏那個頭戴南方式帽子的人是誰?”隨從回答說:“那人是鄭國轉送來的楚囚”。景公對這個被關押了兩年,還仍然帶著自己國家帽子的人,十分感佩。他下令把鐘儀釋放出...
血流漂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周武王起兵討伐,敗紂而取得天下。《書經.武成》篇記載了武王滅商後的重要政事,其中一段武王陳述商周交戰的情況:雙方的軍隊最後在牧野這個地方決戰。結果商朝前軍背叛紂王,反而拿著武器回頭攻打自己的同袍,以致節節敗退。當時戰況激烈,死傷慘重,所流的血多到能夠讓木杵浮起來。這一次戰役的結果,紂王自焚,商朝滅亡,周朝興起,天下回歸太平。「血流漂杵」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後來被用於形容戰場上殺戮的慘酷。
頂下郊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廟林立。其中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它見證了當年影響臺北地區甚深的械鬥「頂下郊拼」。當時三邑人計畫攻打同安人,礙於地形不便大規模攻勢,而向安溪人要求燒毀祖師廟,答應事後協助重修。事件後,三邑人毀約,廟方只好自力向安溪移民募款重建祖師廟。祖師廟原有三殿,現只餘兩殿,後殿在頂下郊拚時燒毀,迄今未建。 霞海城隍廟在頂下郊拚發生前,同安人都於商人陳金絨家中祭祀霞海城隍,頂下郊拚後,同安人遷往大稻埕發展,最初仍在陳金絨家中祭祀,咸豐六年(1856)地方人士發起建廟,三年後落成。往後的一百五十多年,霞海城隍廟成為大稻埕的信仰中心,...
親痛仇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即召彭寵回京。原本朱浮與彭寵即不合,如今朱浮又向光武帝告狀,彭寵大怒,不僅不打算聽令回京,並且帶兵攻打朱浮。朱浮知道後寫了封信勸告彭寵:「如今天下才稍稍穩定,百姓希望有安定的生活。你不應自恃有功而傲慢無禮,為了私仇而興兵造反。這樣做只會使自己人傷心,而讓敵人感到高興啊!」後來「親痛仇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個人因行為失當,而使親人痛心,仇人稱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