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6.49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寸不爛之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舌頭是說話的主要器官,長約三寸,古人多用「三寸舌」或「三寸之舌」來表示口才。例如《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載,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被圍,情況相當危急。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姑且接納了他。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辭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讚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分量。毛先生三寸的舌頭,真是比百...
縱虎歸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伐占領漢中的張魯,劉璋擔心自己會被派去,想找人代替。張松就趁機獻計,認為可以把劉備請到成都來,派他去攻打張魯。劉巴知道這件事之後,便極力勸阻,他認為劉備的野心過大,如果把他請來,一定會蒙受其害。劉璋不聽。後來劉璋派劉備去征伐張魯,劉巴又上諫,說︰「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意思是說,劉備的野心太大,如今讓他在外擁兵自重,就好像把老虎放回山林,將來一定後患無窮。劉璋仍然不聽。次年,劉備果然還兵包圍成都,劉璋猝不及防,只好投降。後來「縱虎歸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放走敵人,後患無窮。
隨機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隋煬帝死後,東都洛陽掌握在楊侗和大臣王世充手裡。各地起義軍除了瓦崗軍之外,還有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另外還有李淵的唐軍。王世充在打敗瓦崗軍後自立為帝,國號為鄭。唐軍發兵攻打東都,王世充不敵,向竇建德求救,這時唐軍大多將領主張退兵避敵。郭孝恪向李世民建言說:「現在正是王世充兵力最弱的時候,一定要乘勝追擊。否則一旦王、竇聯手合兵,對唐軍十分不利。我軍應該馬上分出兵力固守武牢,屯軍氾水,隨機應變,等待時機一舉出擊,必能取勝!」李世民採納郭孝恪的建議,果然打敗竇軍,迫王世充以洛陽城出降。後來「隨機應變」被用來指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靈活應付。
狼狽不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的舊部屬楊阜、姜敘、梁寬、趙衢等人不服馬超,便合謀奪回政權。楊阜和姜敘先起兵於鹵城,馬超率部隊前往攻打,久攻不下;梁寬、趙衢則趁馬超出兵之後,緊閉冀城大門,以致於馬超不得入城。一時之間,馬超進退不得,處境十分窘迫,只好前往漢中,投靠張魯。「狼狽不堪」即可能從此處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處境窘迫,進退兩難。或比喻身心疲憊困頓。
各自為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魯宣公二年的春天,楚任命鄭公子歸生攻打宋國。兩軍交戰前,宋國主帥華元宰羊犒賞軍士,但卻漏掉幫他駕車的車夫羊斟,使得羊斟懷恨在心。等到開戰,羊斟就對華元說:「前天宰羊犒賞軍士,分給誰是你作主;今天車子是我來駕駛,要往那裡去由我作主。」於是故意使華元被俘,導致宋國戰敗。後來「各自為政」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表示各依自己的主張行事,不顧全整體。
結草啣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結草銜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結草銜環」係由「結草」及「銜環」二語組合而成。 「結草」一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春秋時秦桓公攻打晉國,晉大夫魏顆在輔氏之役大敗秦軍,並且捉到秦國大力士杜回的故事。相傳魏顆之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兩軍對戰時,戰場上出現一個老人,老人在秦軍必經的地方把草打結,杜回經過時被草結絆倒而被擄,晉軍才獲得勝利。晚上魏顆夢見老人,老人自稱是寵妾的父親,因為魏顆在父親魏武子死後,遵從父親神智清醒時的交代,將父親的寵妾改嫁,老人在戰場上將草打結絆倒杜回,是為了報答魏顆救了他女兒性命的恩情。 「銜環」一語則是出自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內容記錄楊寶九歲時在華...
老謀深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謀深算」這句成語最早只有「老謀」的形式。記載春秋時各國歷史的《國語》一書提到,晉獻公想出兵攻打翟柤(ㄓㄚ),但有一天去打獵時見到不詳的預兆,回去晚上就睡不好覺。大夫郤(ㄒㄧˋ)叔虎入朝晉見,獻公就向他傾訴夜不安眠,郤叔虎問他:「大王您睡不好是床有問題?還是愛姬不在身邊?」晉獻公看他不能了解自己的心意,就讓他退下。郤叔虎出來後遇到士蒍(ㄨㄟˇ),對他說:「大王睡不好一定是為了討伐翟柤的事,其實翟柤營私好利,手下的人都極盡諂媚之能事,以致於忠臣無法出頭,人民也不支持他,這樣的國家要攻下來並不難,大王大可出兵攻打,一定會成功的。這些話我沒說,但你一定會告訴大王吧!」士蒍就將郤叔虎的話稟告獻公,獻...
倒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叛變,反過來幫助敵方攻打自己陣營。[例]因反叛軍前線臨陣倒戈,使政府軍得以迅速的弭平此次叛亂。
有志竟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列傳》載,漢朝建威將軍耿弇(ㄧㄢˇ),曾立下多次輝煌的戰功,光武帝劉秀對他十分信任。因為據守琅邪郡的張步不接受招降,於是他奉命領兵攻打,最後在臨淄大敗張步。幾天後,皇上來到臨淄勞軍,並且對他說:「以前在南陽時,你提出取得天下的計策,我以為不可能成功;現在天下大勢已定,可見只要立下志向努力去做,事情終必會成功。」後來「有志竟成」這個成語就從這裡的「有志者事竟成也」演變而出,用於表示立定志向去做,終必成功。
螳螂捕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另外,在漢朝劉向《說苑》中亦載有一事:春秋時代,吳王想發兵攻打楚國,而且不准任何人對此事進諫。有個隨侍想勸阻他,卻又不敢,於是故意在早上拿著彈弓到庭院裡,讓露水沾溼他的衣服。如此連續三天,吳王問他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呢?」他便回答:「有隻蟬在樹上唱歌,不知螳螂在後面要抓牠。同樣的,螳螂忙著捕蟬,也不知道身後有隻黃雀要吃牠。黃雀則是伸著脖子要啄螳螂,也不知道我在樹下準備把牠射下。牠們三個都只顧眼前的利益,完全無暇顧及身後的危險。」吳王聽了,警覺到有許多國家正對吳國虎視眈眈,恐怕會利用吳國專力伐楚時乘隙進攻,於是便打消攻楚的念頭。由於這個故事,於是有了「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