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瑚嘴地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pococcyx renauldi
體長約68公分,為大型亮麗的杜鵑。喙紅色,頭頸藍色,眼周圍裸露呈桃紅色。背上灰色,飛羽、尾羽深藍色,尾羽和腳都長。腹部淺白色,腳紅色。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東南部。
棲地形態為潮溼、溫暖的森林、次生林或是灌叢地帶,山區或是平地都可以活動於森林底層,在地面活動,尤其偏好有濃密植被的環境。當察覺到有危險時,可以快速奔跑離開。習性隱密,不容易被看見,在分布範圍內的密度不高。個體之間以叫聲互相聯繫,已經配對的瑚嘴地鵑會合唱出刺耳的哨音。不會行托卵寄生。在樹上或是地面上築一個杯狀的巢,由樹葉和樹枝所搭成。
鳥綱(Class Aves)
鵑形目 (Order Cuculiformes)
杜鵑科(Family Cuculidae)
柏爾卻,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美國舞蹈家、編舞家。進入大學之後才開始接觸舞蹈。跟隨李蒙(José Limón)、何斯特(Louis Horst)和葛蘭姆(Marth Graham)學習,後來加入「尼可萊斯舞團」(Alwin Nikolais Dance Company)。1961年起,她開始創作。1967年,她離開了「尼可萊斯舞團」,獨立創作與演出。1970年,她前往法國發展。1975年成立舞團。她的舞蹈非常注重結構形式,往抽象舞蹈和極限主義的方向出發。另外,她對於探索非傳統的表演空間也很感興趣,曾選擇飛機場及沼澤地作為演出的場所。除了教學、創作和演出之外,她也活躍於Aix-En-Provence舞蹈節的策劃,經常邀...
M. Michel & I. Ginot《La danse au xxe siècle》1995、Le Cenam《La danse en France》.
螺形歧異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體瑚,瑚體質堅硬,表面具有明顯孔洞及許多小棘狀突起,觸感類似砂紙,瑚體外觀略呈圓形或葫蘆狀,基部膨大,瑚體中段緊縮,接近瑚孔處又逐漸膨大。瑚體平均直徑約10~15 mm,高8~12 mm。瑚體底部扁平,底部中心處具有1~2個由星蟲動物棲息形成之孔洞,孔洞直徑約1~6 mm,側邊著生數個隨機排列的小孔洞,孔洞直徑約0.8~0.9 mm。瑚體具有5組 (S1~S5)隔片,呈六放排列。S1與S2大小相似,表面具有顆粒狀突起,末端與中柱連接;S3長度約S1的1/4;S4和S5呈Pourtalès排列,末端與中柱連接。中柱由數根針柱狀或片柱狀突起組成,呈紡綞形,直徑約4~7 mm。肋片...
盾形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瑚體呈扁平的板葉形或杯形,通常以柄固著於礁石上,大型群體直徑可達數公尺,呈層疊排列。瑚石為大的圓形,直徑約3~5 mm,突出高度可達2.5 cm,開口大多向邊緣傾斜。通常瑚石僅生長於群體上表面,但於少數直立的板葉形或柱形分枝,群體兩側可能皆有瑚石生長。瑚蟲觸手粗,長度可達1 cm,常於日間伸展。生活群體呈灰褐或乳白褐色。
棘狀冠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體瑚,瑚體白色,外觀呈碗形或王冠形,表面具有粒狀細小凸起,瑚體底部中心處凸出,周圍具有6根由肋片(C1)延長形成的長棘狀突起,長度約為15~25 mm,基部直徑為5 mm。瑚孔大,最大直徑為47.9 mm,高26.0 mm。瑚體隔片數量差異大,通常有5組(S1~S5),呈六放排列,最大個體具6組108~110片。S1略呈黑褐色,最大且突出約10 mm;S2筆直且突出約4 mm;S3~S4稍微突出,高約2 mm;S5和S6呈退化狀,不具籬片,末端側緣與S1形成矩形癒合突起,隔片長度為S1>>S2>S3>S4>S5。中柱由柱狀突起組成。籬片4組(P1~P4),P1長1.1 mm,前端藉...
小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通常呈團塊形或球形。瑚體的表面具有許多碓形的突起,這些碓突是由瑚石周圍的鞘壁聯合形成的,碓突為圓柱形或錐形,基部寬約2~3 mm。觸手僅於夜間伸展。生活群體呈綠、褐或暗米色。
大管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呈柱形或半球形,瑚蟲呈長管形,長度可達 5~10 cm,終日伸展,觸手中央具有錐形的突起,通常呈白色。瑚石圓形或多角形,口杯直徑 3~5 mm,中柱明顯。
迷人肋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體瑚,瑚體呈長圓錐狀,肋紋明顯,上緣及兩側具有圓形顆粒狀突起,紋溝深。瑚孔開口大,接近圓形,最大直徑約6.7 mm,高9.2 mm,瑚孔長寛比(GCD:LCD)約1.02~1.05。瑚體隔片4組(S1~S4),呈6放排列。S1明顯突出,並向中柱方向傾斜,上緣及側緣具有齒狀突起;S4長度最小,隔片表面不具顆粒狀突起,隔片長度為S1≧S2>S3>>S4。中柱由針柱狀突起癒合組成,呈圓形。溝槽(fossa)明顯。籬片(P3)呈V字型,與S2和S3末端連接。肋片發育良好,上緣具有圓形或棘狀突起。
小芽棘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呈薄片形,常呈螺旋或層疊排列,表面可能具有不規則樹形分枝,兩側都有瑚石。瑚石為圓形或長形,呈圓柱狀或較突出者為圓錐形,開口直徑3.5~4.5 mm,排列緊密但較不規則,位於邊緣的較小,向邊緣傾斜。初生隔片厚而突出,中柱大而呈泡沫狀,籬片不明顯。生活群體顏色通常為灰、淺米色、深褐或綠色。
片形棘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呈薄片形、葉片形,常呈螺旋或層疊排列,群體中央表面可能具有空心的瘤狀結節,鮮少形成樹形分枝,較大的片形群體於薄片的兩側都有瑚石。瑚石為圓形、圓柱狀或圓錐形,高度不一,排列均勻緊密。瑚石周圍的壁甚薄,開口直徑約 2.5~4.0 mm,中柱小而密,籬片發達。生活群體呈琥珀色、淺褐或淺綠色,口盤處則為深褐或深綠色;群體邊緣顏色較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