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3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鐘形微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活群體常呈棕褐色或綠褐色。群體團塊形、半球形或鐘形,表面常具不規則的塊狀突起。瑚石平整而無凹陷,直徑 1.0~1.5 mm。本種瑚往往形成大型的群體,群體的直徑可達數公尺,其上常有大旋鰓蟲和蚓螺等生物棲居。
瑚礁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瑚與造礁生物形成之島嶼,如臺灣南岸之小琉球以及南海的瑚礁島嶼,如東沙及南沙群島等。
美麗軸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由樹叢狀分枝構成,常形成大型群集,分枝排列不規則,群體和分枝的形態變異都很大,分枝橫截面直徑通常在2公分以內。分枝尖端的軸瑚孔,直徑可達3 mm,隔片二環;側瑚孔為管狀,開口為圓形或橢圓形,分布密集,大小一致。共骨為延伸肋片或網狀,上有小刺散佈。生活群體一般呈褐、藍或黃色,分枝頂端呈白或淡藍色。生殖型式為雌雄同體、排放型,每年僅生殖一次。
灌木多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瑚,瑚體呈乳白色,表面光滑具光澤,質地堅硬,瑚孔附近呈褐色或褐紅色。瑚體由分枝組成小樹叢狀,分枝不規則,行觸手外出芽生殖(extratentacular budding)。瑚群體可長至26公分高,主莖寛5公分。瑚孔小,呈圓形,直徑約2.5-3.1毫米。瑚體具有3組隔片(S1-S),呈六放排列,隔片小,表面著生不規則顆粒狀突起,S1最大,0.1-0.15毫米寛,稍微突出生長;S2-S3與S1相似,但較不突出且只有0.06毫米寛,隔片公式為S1>S2-S3。中柱、離片缺乏;溝槽寛深。
環波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呈薄片形或表覆形,瑚蟲僅分布於上表面。群體的表面有呈同心環紋、規則排列的波紋狀脊,紋間的寬度約0.2~0.8 cm,瑚石細小,以0.1 cm的間隔沿凹下的溝分布,無中柱。生活群體的顏色大多呈黃褐、深灰至淡褐色,邊緣則通常顏色較淺。
粗糙角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呈表覆形或團塊形,瑚石緊密相連,呈多角形且邊緣平直。口杯直徑約 7~10 mm,口杯凹陷深。隔片呈均勻排列或交互排列,間隔均等,稍微突出。籬片通常寬而明顯,中柱小而密集。隔片和籬片之邊緣具細棘。生活群體常呈淡褐色,瑚孔之中心為淺色或黃色。
趾形軸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瑚體由粗短分枝構成,分枝直徑約1~3 cm,分枝密集分布或互相癒合成板葉形,尖端的軸瑚石較大,直徑約3~8 mm,分枝側面的瑚孔為短管狀,開口二分,呈環狀排列。群體形態變異甚大,包括分枝和瑚孔形態,在不同環境皆有差異。生殖型式為雌雄同體、排放型。生活群體大多呈綠、藍或褐色,分枝尖端呈粉紅、紫或乳黃色。
阿爾克拉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型瑚,瑚群體由分枝組成樹叢狀,各分枝長約10-20毫米,具有4-6個瑚孔;瑚體表面粗糙,佈滿細小孔洞並著生散亂分布的不規則刺狀突起,突起直徑約2-40毫米,高0.13-0.15毫米;瑚孔呈圓形,直徑約為4-5毫米;瑚體具有3組隔片(S1-S3),筆直生長,隔片數量最多為24片,呈六放排列,隔片兩側著生顆粒狀突起,S1獨立生長,長度約為瑚孔半徑的2/3;S2最短(少數個體S2略長於S3),長度約為瑚孔半徑的1/3;S3末端於S2末端處互相癒合成Y字型,癒合處略長於S1且延伸至中柱;中柱萎縮或不明顯,略呈海棉狀,由數根針不規則突起組成;溝槽深;肋片不明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徐號三溪,明餘姚人,嘗官辰州府同知,與錢德洪、鄭寅、柴鳳、吳仁等共同講學,在浙中學派中,頗為時人推許。
光亮扇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體瑚,瑚體外觀呈扇形,表面常有光澤,瑚孔邊緣平滑,瑚體側面夾角(face angle)變異大,約90-136°(平均約107°),側緣夾角(edge angle) 約30-45°。根部通較細長,長約2.5-5.0毫米,直徑約1.0-1.4毫米。瑚孔呈橢圓形,最大直徑約36.1毫米,寛22.0毫米,高31.8毫米,長宽比例(GCD:LCD)為1.49-2.15,最大瑚孔和瑚高比例(GCD:H)為0.98-1.30。瑚體具有5-6組隔片(S1-S5或S1-S6),大型瑚個體(瑚孔直徑>24毫米)具有6組隔片(S1-S6),呈六放排列,但S6通常發育不全或缺失,小型瑚個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