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40.65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吃米不米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天吃米飯,卻不米的價錢。比喻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不了解。如:「不要老是抱怨,你真是『吃米不米價』,現在人浮於事,能有工作做就不錯了!」
足不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老子》第四四章:「足不辱,止不殆,可以長久。」《晉書.卷九六.列女傳.涼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傳》:「今國雖小,足以為政,足不辱,道家明誡也。」
塞翁失馬,焉非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有時表面上,雖然看起來遭遇一時的損失,也許卻反而因此得到其他好處。也可指表面上看起來是壞事,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反而可得到其他的收穫或領悟、成長,因而變為好事。 也可用來鼓勵人: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打擊或怨嘆,而要用正面、積極樂觀的心,來看待事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哲學上指提供先天概念,以綜合感覺材料構成識的能力。也稱為「悟性」。
2.泛指具備識、理性等特質。如:「他打算安排一次性之旅,到各國名勝古蹟參觀。」
一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概道一點皮毛。如:「舉凡醫、卜、星、相,他都略一二。」
(諺語)與意氣相投的己相聚,暢飲千杯酒也不嫌多;但碰到意念相左的人,連半句話也不願多說。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一齣:「自古道酒逢己千鍾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好笑我爹爹不顧仁義,卻道奴家把言語衝撞他。」
見仁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易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者見之謂之。」對同一事情,每個人看法各異。也作「見智見仁」、「見仁見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彼我雙方的情形都有充分的了解。《孫子.謀攻》:「己,百戰不殆。」《隋唐演義》第一八回:「若憑著一勇到底,制服他不來,反惹出禍患,也不是英雄己的伎倆。」也作「彼」。
者不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者不言」是說有真的人,了解言語概念的功能有限,因此不會多言;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者不言,言者不。」根據老子學說,真理實相抽象普遍,難以用有限的言辭明白表達。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道是形上普遍的原理,言語名辭只是約定而成,因時制宜,不能表達真理。因此老子主張 「希言」、「貴言」、「不言」。真正有智慧的人明白言語不足恃的道理,不會多言;反之終日喋喋不休的人,一定是不明道理、沒有真的人。莊子承襲老子的思想,在〔莊子‧天道篇〕,以輪扁斵輪的故事(參見「輪扁斵輪」),說明「者不言,言者不」的道理。在〔北遊篇〕,更假借寓言,表明去不言態度。
後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件發生後才發覺或道其真相。如:「這麼重大的事情,到現在才道,你可真是後後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